時間:2018-12-24 10:0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前面的文章講了,要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垃圾收運處環節中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全產鏈”的問題。否則,居民分類后又混在一起就沒有實質的意義,同時,反過來又會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熱情。
要解決產業鏈的問題,關鍵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整個產業鏈如何打通并有合理的利潤,二是如何保證原利益相關方的利益?
一、目前收運處環節的現狀
1、垃圾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基本都是混合的
我國垃圾分類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12月12日,《北京日報》發表文章說,“生活垃圾要分類收集”。
時至今日,60年的時間過去了,除極少數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的少數試點區域能做到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外,絕大部分城市都是“混合收集、混合運輸、混合處理”。
2、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各環節脫節
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垃圾收運處各環節是脫節的,收集、運輸、處理不是一個市場主體。通常的情況是,從居民小區到垃圾轉運站,是由物業公司或居委會指派,一般是按每戶收取一定的費用承包給私人。轉運站到填埋廠或焚燒發電廠的垃圾清運是一個公司,一般是環衛部門自己組織人員清運或由一家公司負責;填埋廠或焚燒發電廠是一家公司,一般是政府采取BT、BOT等模式特許經營。相對來說,填埋廠由于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一般由當地政府的城管環衛部門負責管理。而焚燒發電廠,由于有清晰的商業模式,都是以BT、BOT等模式特許經營給市場主體。同時,整個區域的環衛保潔又是其它公司在做,很多時候,同時有幾家環衛公司在做??梢钥闯觯麄€收運處環節呈現“割裂化”和“碎片化”的局面。
3、垃圾收運處各環節都是按垃圾產生量是來收費和補貼的。
目前,垃圾收運處各環節都是按垃圾產生量是來收費和補貼的,也就是說按現有的收運體系,一方面簡單方便,因為每個環節都不需要分類,都很方便。另一方面,各環節是按垃圾產生的量來收費或補貼的,垃圾產生的量越多,各相關企業收入或補貼就越多?,F在要進行垃圾分類了,一方面,由于相應政策不配套,分類后的東西沒有去處;另一方面,垃圾由一袋分成三袋或四袋,收集、運輸、處理的成本都要增加;再者,在現有的補貼制度下,分類、減量做得做好,收集、運輸、處理的垃圾量就越少,相應的,企業的收入就會越少。如果收運處各環節的制度設計不改變,特別是按量補貼的制度不改變,企業是沒有動力去做垃圾分類的。非但沒有動力,反而會有阻力,因為畢竟垃圾分類“動了別人的奶酪”。
二、目前收運處環節的弊端
1、產業鏈不同的主體,有經濟效益或價值高的收走了。
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回收,由于由不同性質的單位、無組織的人群操作,一方面因多個利益主體的參與使得不同主體相互之間因利益關系難協調,導致垃圾收、運、處理及回收各個環節脫節,難以有效地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2、垃圾處理服務供給與需求相分離
目前,很多地方出現垃圾處理供給與需求相分離的局面,也不利于垃圾分類處理行業的發展。垃圾處理企業比如垃圾填埋廠,特別是垃圾焚燒發電廠,只需要面向政府,完成政府送來的垃圾處理任務,達到政府規定的處理標準,即可向政府領取服務費(處理費);而垃圾處理服務的需求者(同時也是垃圾排放者)也只需要面向政府,不與后面的收運企業及處理企業發生聯系。這是目前廣泛實行的政府購買與分配垃圾處理服務的垃圾處理組織形式。
垃圾處理服務的需求者與供給者被政府分離,既不直接交易,也不直接協商價格、服務要求等供需事項,致使垃圾處理失去了應有的經濟活動和市場行為的要素,加深了垃圾處理似乎只是政府管理和社會公益活動的印象,阻礙了從垃圾處理到垃圾分類管理再向垃圾綜合治理的轉變,不利于垃圾分類處理行業的發展。
3、增加政府財政的投入
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再生資源及垃圾中可回收有經濟價值的部分都被個人或小團體拿走了,而沒有回收價值的或對社會環境有危害的部分卻被甩給了社會和政府,從而加大政府財政的負擔。又由于產生者的垃圾處理費沒有和垃圾產生量“掛上鉤”,結果,垃圾量產生得很快,使得政府財政不堪重負。
三、垃圾分類需要收運處環節新建和重構。
1、收運處各環節需要分類
垃圾分類是系統工程,需要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其實,在一前一后應再加“分類宣傳”和“分類利用”環節,共六個環節,而且這個六環節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整個鏈條就功虧一簣了。
2、各環節一體化,收集、運輸、處理最好是一個主體。
為保證各環節有機銜接,高效配合,需要收運處用一體化,最好是一家公司,或聯合體。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的環衛一體化是發展的方向。應該在環衛一體化的基礎上,將垃圾分類納入其中,并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我們將這種稱為“新環衛一體化”。
3、各環節不再是按垃圾量來核算。
前面也講了,垃圾分類的根本目的就是從源頭減少垃圾量的產生,其次,是對已產生的垃圾進行分類,進入再生資源或生化處理,以減少進入后端處理的量,從而減少后端的壓力。
要讓這樣的目的實現,如何保障各環節的利益?這是問題的關鍵。如果現有相關制度特別是補貼制度不改變,勢必就造成了垃圾分類工作做得越好,進入填埋廠和焚燒發電廠的垃圾越少,企業得的錢也越少,勢必會造成整個產業鏈無法建立。
四、垃圾分類的解決之道
1、制度設計決定垃圾分類的成敗
垃圾分類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系統思考和系統解決。要注重它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注重頂層設計和制度設計。制度設計決定垃圾分類的成敗。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