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4 09:1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洪翩翩
環境管理對“規上”大企業的短期抑制作用顯著弱于小企業,對大企業的長期促進作用顯著強于小企業。以脈沖響應的變動趨勢看,第一期環保加嚴政策對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的負向沖擊僅為-0.05,基本需累積至第4期才能彌補第1期造成的負面影響。但對小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負向沖擊達-0.075,累積至第5期才能彌補第1期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進口廢物政策影響分析
當前,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已步入深水區,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改革的難度和壓力持續加大,如期完成改革目標任務更加艱巨。
吳舜澤認為,禁止進口廢紙存在諸多優勢,能有效避免進口廢紙夾雜物入境帶來的環境風險(0.83%-6.78%,19-34萬噸夾雜物);有效降低進口廢紙及其夾雜物處理處置的環境風險(廢水,泥渣);增強國內廢紙處理處置能力,降低國內廢紙處理處置帶來的環境風險(1/3外廢)等。
目前來看,禁止“洋垃圾”對經濟產生的短期不利影響將在市場調節下逐漸減小,長期來看會促進要素流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期頒布的禁止廢鋼鐵進口等政策影響較小,且很快被市場機制消化,同時將有利于化解我國鋼鐵行業過剩產能。
四、為什么會形成環保影響經濟的錯誤輿論
為什么經常會出現環保影響經濟的錯誤輿論?
吳舜澤認為存在五方面原因:一是經濟下行要找“背鍋俠”;二是利益相關者的反彈或綁架輿論;三是對依法常態化監管不適應,把過去的“寬、松、軟”當做正當的;四是一些地方和行業簡單粗暴、擴大化;五是金融行業炒預期。
吳舜澤認為,環保不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但環保政策效應疊加在宏觀經濟政策和資源等政策的分化影響之上,無形之中放大了小型企業、民營企業對環境保護負面評價,這是造成環保政策經常“背鍋”的原因。當然,加強環境監管對經濟肯定有影響,但影響是局部的、個體的、短期的,是政策調控的方向。
目前來看,政策會造成哪些短期的、局部的影響?
一是越是粗放的發展,越是違法嚴重的企業,在依法常態化監管下,受的影響就大。反之亦然。
二是政策不可能不對黑色增長的企業、偷排漏排的企業經濟效益造成影響。過去那種企業偷排賺取利益、生態環境受災、百姓受害、政府買單修復環境的惡性循環,不是真正的發展。
如果及早進行產業政策轉型升級,環境保護將成為巨大的推動力量,這在全國是主流的,也是長期的。
另外,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環境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抑制影響有限。比如日本通商產業省、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77年權威研究分析結論表明,進行公害防治與不進行公害防治相較,對GDP的影響只占上世紀70年代的1%以下,將消費者物價指數從年均8.3%的物價上升率提高到了8.4%,對宏觀經濟總量影響實際上可以忽略。另外,美國政府1970年代增強對環境的監管對于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影響也僅占8%到16%。
五、一刀切:環境與經濟雙輸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環保“一刀切”,指的是一些監管部門在處理環境問題時,不問青紅皂白,不管違法與否,“先停再說”的做法。吳舜澤認為,環保“一刀切”是環境與經濟雙輸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會上,吳舜澤總結了五點造成地方政府采取“一刀切”的原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平時不作為、管理沒到位,為了迎接檢查,突擊關了一些企業,企圖掩蓋問題,是亂作為;地方對于標準、政策等了解有限,基層管理人員水平有待提高,為了所謂公平就全部關掉,不考慮環境績效導向;地方工作力量配置和目前任務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事太多、工作節奏太快,有時候也缺乏精準施策的能力和水平;以停代治、先停再說、一律關停,主要是考慮自己烏紗帽因素較多,強調政治正確、決心大、調門高。這種情況是不少地方領導實施一刀切決策的主要驅動力。
同時,吳舜澤還表示,一些地方搭環保便車解決其他問題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容易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執法擴大化和“一刀切”現象。“一刀切”不是環保領域的專有名詞,實際上是放大到不分類指導、不差別化管理、不精準施策的所有行為的總稱,也被概念化、泛化。
吳舜澤認為,“環保‘一刀切’,強制而又簡單粗暴,這不是政策導向,也不是需要的目標,這是環境與經濟雙輸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切掉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良好形象。”
六、環保政策、投資與產業發展
有人講環保投資在降低,環保拿什么拉動產業發展?吳舜澤認為,環保投資和環保政策高度關聯,也是環境產業發展的指向標。
中國的環保投資周期一般為1.5年左右,且一直以來存在波動,特別是在政府換屆或者收官之年,投資比較大,總體在波動中上升。2013年以后,工業廢氣處理投資特別大,因為“氣十條”以工業企業的脫硫脫硝為主。2016年開始,工業固廢投資明顯上升,這與政策發布周期幾乎一致。近年來,一系列固廢政策的頒布,對產業拉動的情況非常好。
從地域來看,總體而言在波動中前行,各省市差距較大。從上圖可以看出,山東工業廢氣治理投資較大,湖北等地的固廢處理投資比較大,江蘇則在水處理上的投入特別多。各個省市投資額不同,但整體來看,十幾個省的投資占據中國投資的大半壁江山。
吳舜澤表示,環境產業發展如果光靠政策驅動也不行,需要苦練內功,通過企業發展創造價值,創造需求,給行業發展指明方向。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