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8-21 11:1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吳妍
它是全球各國革新與調整產業結構之役的戰略高地,它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的重要拼版,它是促成我國各產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的核心力量,它就是節能環保產業。
在“綠色經濟”滌蕩全球的今天,縱觀中國市場,節能環保產業同樣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然而,作為“需求側管理”產業中的典型,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導與規范。正值此時,日前由國務院正式發布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可謂切中時機,對其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給予全維度的支撐。
近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接受中國水網專訪,對《規劃》進行全面解讀,“節能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節能環保事業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其自身的發展潛力,已受到普遍共識,并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參與《規劃》制定過程中的吳舜澤直言,《規劃》的出臺無疑統一了行政管理者與產業界人士對于推動產業發展的認識。
?對話
“《規劃》落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政策引領。”
中國水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其五年規劃的釋出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巨大,該《規劃》有著怎樣的特點?較之于此前全國多個省市(區)出臺的地方版“‘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此次國務院發布的《規劃》從結構、內容到側重點上各有何異同?
吳舜澤:2010年10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節能環保產業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為把握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歷史機遇,促進本地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為節能減排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廣東、浙江等地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實際,紛紛出臺“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立足于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從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環保產業等三個重點領域明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依托八大重點工程,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為重點,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自主創新,培育規范市場,增強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新興支柱產業。《規劃》科學、客觀地規劃了未來幾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藍圖,對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規劃》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更加強化了《規劃》落地,結合“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規劃》提出了八大重點工程項目,明確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項目的實施將有效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二是突出了模式創新,《規劃》提出了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節能環保服務新機制,探索新興環保服務模式,通過模式創新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三是強化技術創新,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裝備制造能力和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四是突出政策引領,強化價格、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導,拓寬投融資渠道,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拉動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
“具體發展目標的量化將大大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的積極性。”
中國水網:《規劃》提出,“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上述對于環保產業“支柱產業”地位的確立,以及對具體發展目標的量化,將對整個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起到怎樣的指向作用?
吳舜澤:《規劃》明確提出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并指出具體、量化的發展目標。這一舉措傳達出節能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節能環保事業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其自身的發展潛力,已受到普遍共識,并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典型“需求側”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需大力依靠政府的引導、規范,《規劃》的出臺無疑統一了行政管理者與產業界人士對于推動產業發展的認識。
具體而明確的發展目標,預示節能環保產業的支柱性,預示著綠色經濟方向,更為直觀地表明節能環保產業的體量與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這一訊息將大大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節能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堅定投資者通過項目直接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形式投資到節能環保產業的信心與決心,為節能環保產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的同時,促進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為產業發展創造新起點。
“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力和著力點有所差異。”
中國水網: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期,主要依靠強制性的政策推動。進入“十二五”期間,這一發展模式已走到了歷史的拐點:《規劃》指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將逐漸讓位于企業,政府的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強化執法監督。這是否意味著在中國環保產業中,政府職能將發生重大轉變?這樣的轉變一旦形成,將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吳舜澤: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兩者密切聯系,互為補充。節能環保產業是政策導向型產業,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是密不可分的,產業的發展既需要市場的放開與規范,也需要政府的引導與管理。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領域較多,各領域發展程度也有所不同,政府和市場發揮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完全依賴于市場或完全依賴于政府來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都是不可行的。
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力和著力點有所差異。通常情況下,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初期,政策法規不健全,市場尚未完全形成,政府職能發力于法規標準、鼓勵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促進產業市場的發展與成熟,產業的發展更加依賴于政府的推動;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成長期,市場較為開放,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市場的規范與管理,產業的發展將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
《規劃》中政府的職能主要定位于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規范,為產業發展建立良好的環境與氛圍。一是強化節能環保執法監督檢查,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將節能環保產業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市場,強化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支撐,明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與發展方向。二是完善包括價格、稅收、金融、土地等在內的各項政策,引導政府與社會資金投向,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三是整頓和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秩序,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壟斷,建立公平、公開、有效的市場環境,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建工程項目貢獻減小的同時技術效應貢獻增大,加強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挖掘節能減排的潛力空間。”
中國水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節能環保產業,對技術的先進性和創新性非常重視,《規劃》中多次提到技術支撐、技術創新和創新能力。“十二五”期間,“技術創新”對于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何在?
吳舜澤:強化技術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當前時代背景。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指出,技術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技術創新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支撐。加大技術創新,提升節能減排的技術水平,是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效率的必要手段。隨著節能減排工程項目的實施,新建工程項目在節能減排中的貢獻將進一步減小,技術效應在節能減排中的貢獻將越來越大,加強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挖掘節能減排的潛力空間,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提供更有效的支撐。
加強技術創新是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水平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部分關鍵設備仍需要進口,一些已能自主生產的節能環保設備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強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有利于縮短我國節能環保技術與國際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整體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技術水平,力爭實現一項技術突破、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良好預期。
“節能服務業和環保服務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市場化程度的不同。”
中國水網:從《規劃》對“服務”環節的筆墨來看,隨著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勢必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板塊,您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間中國節能環境服務業的發展?《規劃》中提及的“節能服務”和“環保服務”兩部分內容,有何區別與聯系?
吳舜澤:節能環保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標志著節能環保產業的成熟程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是實現產業業態轉型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節能環境服務業發展,將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同時有利于推進政府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大力推行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節能服務,不斷提升節能服務公司的技術集成和融資能力;推行環境保護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環保服務,創新環保服務模式。
節能服務和環保服務兩者都屬于社會化服務或者第三方服務的領域,最大區別在于市場化程度的不同。節能服務能夠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在合同能源管理制度的激勵下,發展較迅速;目前,環保服務業處在發展初期,環境產權、環境價格等深層次問題尚未理順,特許經營、排污權交易、環境稅費改革等促進政策尚在研究探索階段,環境服務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有待依靠政策改革和模式創新促進環保服務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對改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水網:根據節能環保產業的分類,《規劃》明確地指出了“節能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將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然而有業內人士曾指出,目前我國資源利用工作仍處于初級水平,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此次,《規劃》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提到與“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并列的位置,您如何理解這一動作?
吳舜澤: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效利用資源能源、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解決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建設低投入、高產出、再利用、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對改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世界發達國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發展較為完善,僅資源循環利用中的再生資源利用部分,2010年世界發達國家產值已達到1.8萬億美元,而且再生資源回收總值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在今后的30年內,其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
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與節能產業和環保產業相比也存在產業水平和層次上的差異。在“十二五”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到2015年相關產業產值有望達到1.5萬億元,約占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規劃》預計2015年達到4.5萬億元)的三分之一,也將對社會領域節能環保工作帶來巨大效應。
“絕大多數的政策已啟動研究工作或者處于試點階段,個別政策已經出臺實施,這些政策的出臺必將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水網:《規劃》提出的了七大政策措施,這些也是最引業內人士關注的部分,七項政策措施分別從價格、土地、財稅、金融、貿易、技術、法規、監管等多方面進行對整個產業做出規范化引導,但這七項政策措施在具有針對性的同時,卻又過于概括。您認為,有關部門是否會對這些政策逐一跟進,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上述7項措施中最值得關注和實現的是哪些?針對政策的調整,企業應如何一一應對?
吳舜澤:政策措施是節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規劃》涉及的七大政策措施中,脫硫電價、污泥處理費、環境稅費改革、綠色信貸等絕大多數政策已啟動研究工作或者處于試點階段,一些政策已經出臺實施,這些政策的出臺必將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創新政策出臺與現有政策落實、自上而下政策整體推動與地方政策實踐點上突破、環保產業針對性政策與其他關聯政策之間的關系。包括政策落地在內的規劃落地是規劃實施的重要基礎,要將相關政策措施予以分解,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和任務,解決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關鍵問題,抓好政策落實。
目前的政策多為引導性政策,作為節能環保企業,應抓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機遇,要全面了解,正確解讀相關政策,嚴格遵守市場規律,履行好企業的責任。
編輯:吳妍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