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3 10:5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艷茹
民營企業活躍在經濟最末端、最一線,這個特征也決定了它最容易受到波及。經濟膨脹時,民營企業最容易發展起來,嘗到第一絲甜頭;在經濟收縮時,它們也是最容易受傷的群體。
在很多從業多年的行業人士眼里,環境產業發展至今不容易。
漫長的序曲
上世紀70年代,環境產業起根發苗于宜興。一批最聰明的、最刻苦的從業者從事著環保設備制造,相比于企業家這個稱呼,他們更像是匠人。
稍有起色時,環保充當的角色是政府的“保姆”,跟政府簽署合同特許經營。當時國內環境企業普遍體量小,資金能力不強。那時候,行業利潤率不高,金融也看不上環境產業。而從那時開始,中國環境產業便從設備、技術開始摸索,逐漸萌芽成長了起來。盡管早早布局中國水業市場的外資企業是當時的市場主力,但一批優秀企業家憑借一腔熱血,摸著石頭過河,為行業寫下序曲:
90年代,面對90%未處理的城市污水及其帶來的巨大資金壓力,文一波推出“中華碧水計劃”,提出用BOT模式,在中國建100個污水廠。由企業負責籌資建設與運行,通過運行收費收回投資,特許期結束后移交當地政府。據此,可緩解我國市政污水達標排放難的問題,減輕各地政府的資金壓力。
2001年,留學歸來的文劍平創辦碧水源,找不到項目,就做大量研究,給各地市委書記寫信,提議按照碧水源的技術方案來做。為推廣碧水源膜技術,文劍平投入自己所有的資金去做5000噸大規模污水處理項目,“自己先投錢,把效果做給他們看,他信任你,那么后續推廣就容易很多。”
2005年,美華博大(博天環境前身)股東撤資,趙笠鈞以1美元接手,承擔美華博大留下的2000萬元債務。最艱難的時候,公司九個核心管理人員都把自己家的房產拿出來押給銀行,趙笠鈞甚至向岳父借出了20萬的“救命錢”。 趙笠鈞感慨一路走來,摸爬滾打極為不易。但是他堅信,正是在經歷了國企主導、外資主導、混合所有,到如今成功在A股市場掛牌上市,豐富的發展歷程成就了今天博天環境卓爾不群的企業基因。
耕耘里抬頭
隨著國家出臺三個十條和一系列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頂層戰略和規劃,環境產業由原來的達標排放就合格,進入到追求效果與感知的新階段,由關注末端污染升級到對物質流能量流全過程的控制與循環,開啟一個新的產業起點,資本市場開始大規模進入環保。這一時期,企業要為政府提供一整套的環境綜合服務。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門檻高、要求嚴,因而只有一些優秀的綜合性實力較強“龍頭企業”在發力。
2011年,環境產業收入規模最大的公司是首創股份,營收是22.4億。在這一年,趙笠鈞向行業宣布了博天環境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實現百億突破。當時很多人認為趙笠鈞是在“吹牛”,而趙笠鈞認為,不能因為不敢去想象未來,而錯失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機遇。2017年,博天環境的新簽合同額已經達到了92.31億元。這讓不少曾經的質疑者開始重新認識博天環境和趙笠鈞。在2018水業戰略論壇中,以蘇伊士亞洲地區執行副總裁孫明華為首的企業家就表達了對趙笠鈞由衷地敬佩與信任。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博天環境可以看作一個典型?!霸谀菢右粋€不甚明朗的時期,我們很多環保企業家表現出了決斷的勇氣和堅韌的品質。這是非常值得行業驕傲的。”他認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的精神:勇于拼搏、務實、開放,善于學習與分享,充滿了正能量。
近幾年,治理需求的不斷釋放,民眾關注度持續增高,讓一直在幕后的環境產業走到了臺前;乘著政策之風與資本之力,多家明星企業上市?!爸袊兄顝碗s的環境問題,最龐大的環保市場,所以能夠誕生最偉大的環境企業?!?經歷了設備、工程、投資服務、綜合服務等四次升級,環境產業才有了些底氣和自豪感。
環境產業的艱難時刻?
而隨著政策收緊和經濟下行,環境產業進入了深度轉型期:資本陸續撤離,很多環境企業虧損,一大批小公司倒閉。隨著經濟持續轉型,這一波環境企業危機進一步蔓延,不少行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也出現了虧損和資金危機,民營企業生存困難。未來比預期來得更快、更殘酷,讓諸多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擔憂之聲四起。環境產業開始走下坡路了么?究竟是“危機重重”還是將“涅槃重生”?民營企業的未來在哪里?
毫無疑問,國企和民企都是我國經濟體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月1日,習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充分肯定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對比來看,國有企業是脊梁,民營企業則是活力。”傅濤分析,“民營企業活躍在經濟最末端、最一線,這個特征也決定了它最容易受到波及。經濟膨脹時,民營企業最容易發展起來,嘗到第一絲甜頭;在經濟收縮時,它們也是最容易受傷的群體。”
有行業人士戲稱:“別人家的公司,有大額年終獎,發蘋果電腦,有境外游。而我們環保企業,有情懷……”雖然是自嘲,卻也不無道理。在行業規模小、回報率低的條件下,支撐產業發展的兩大動力,無非是政策環境和企業家情懷。隨著政策環境趨緊、資本撤離,環境產業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一無所有,唯一腔孤勇?!?/span> 優秀企業家永存夢想 什么樣的民營企業才更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來?。傅濤表示,環境領域真正能夠生存下來的企業,首先是真正愛黨、愛人民的企業,守法敬業,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利,擁有社會擔當而不忘初心;其次是真正做環境建設的企業,市場有市場的規律,那些利用杠桿、盲目擴張的企業,崩盤了也不值得拯救。那些有夢想、有情懷、不忘初心的民營企業才是大浪淘沙留真金。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