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1 13:3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系列一】寫在垃圾分類作戰正酣之際:其六大理念和“12345”法則
前面幾篇文章,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寫垃圾及垃圾分類本身相關的東西,比如它們的屬性、本質、意義及根本出路之類的,還沒有涉及到垃圾產生的主體和分類的主體----人。這一篇來談談“人”的問題。
“人”是生活垃圾分類的關鍵,本質上說,垃圾分類與垃圾本身沒有太大的關系,而是和產生垃圾的“人”息息相關。
歸根結底,生活垃圾分類是“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種長期堅持的行為約束,需要文化的熏陶、市場的激勵、法規的懲戒等手段,不僅僅是張貼幾張垃圾分類宣傳標語、搞幾場宣傳活動、設置幾個智能垃圾桶或就萬事大吉了,要充分體現“人”在分類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垃圾分類,社區治理是重點
大家都知道,垃圾分類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牽扯的因素很多,但總結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產業鏈的建立。即從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的“全產業鏈”要建立起來,建立起來有兩個指標,一是產業鏈各環節要“打通”,二是整個產業鏈要能盈利,即有合理的利潤。
第二是,是社區治理。即對每個產生垃圾的”人“的宣傳、引導和組織、動員。
從全局和長遠來看,產業鏈的建立相對容易些,只要政策科學、技術得當、模式可行,產業鏈就可以建立起來。而人,涉及到千家萬戶,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知識不同、素質不同、意識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要把垃圾分類開展起來,很有難度。重點和難點皆在“人”身上。
如果說,垃圾分類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那么,社區應是“主戰場”。
其一,從地域來看,產生垃圾的人或單位,都在社區內。
其二、從垃圾分類的根本目的來看,垃圾分類的根本目是源頭減量,盡量少產生垃圾,也是人的問題。
其三,是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不亂扔垃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而以上這些工作,都需要從社區開始做起。無庸諱言,生活分類目前主要的工作是“資源化”,即將已產生的垃圾分類后處理,還不能直接實現前端減量。但通過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制度設計、法律規范等,可以促進前端垃圾的減量。同時,也有助于居民文明素質的提升。
二、垃圾分類,社區治理是支點
本質上說,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綜合治理工程,而社區治理是社會冶理的支點。學習北京、上海、銀川的垃圾分類社區冶理的經驗,采取“黨建引領、志愿服務,網格管理、落實到戶”的“4步協同法”的宣傳動員模式。
1、黨建引領 一是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街道、社區等基層建工作之中,二是黨員帶頭做垃圾分類。
2、志愿服務 組織街道、社區相關NGO組織及志愿者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引導和培訓等工作。
3、網格管理 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社區網格管理工作之中,進行精細化管理。
4、落實到戶 通過“會員制”及“二維碼”將垃圾分類工作落實到每家每戶,動員和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和綠色生活方式。
三、垃圾分類,社區治理是突破點
總結垃圾分類這么多年的經驗和教訓,社區冶理工作做好了,居民的工作做好了,垃圾分類就成功一大半。
那現在居民為什么垃圾分類不積極呢?客觀地講,分類比不分類是要麻煩一點。現在的情況是什么呢?是“分與不分一個樣,分好分差一個樣”,沒有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垃圾分類是改變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行為,不能完全靠道德和自覺。
如何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找到其突破點?社會學家認為,引導人的行為有三種方法:一是宣傳說教,二是利益誘導,三是制度約束。根據這個理論,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理”“利”“罰”三個字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
第一“理”——講道理
“理”,就是講明道理。首先要把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告訴居民,特別是要講明垃圾分類與我們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的關系。實踐證明,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意義、目的以及如何分類等相關知識知曉程度越高,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就越大,分類效果就越好。
客觀的講,現在居民的環保意識已有所提高,通過細致的宣傳和動員,有30%左右的居民即使不給任何精神或物質獎勵也都愿意分類,也就是說部分居民是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和需求的。
但很多情況是居民在家里進行了分類,環衛工人收運時又混在一起了,這樣就容易打擊居民的積極性。當然,板子不能打在環衛工人的身上,他們工作也很忙。這里的根本原因就是垃圾分類的“產業鏈”沒有建立起來。
這需要政府或企業采取“從后往前推”的模式,在居民宣傳之前,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等各流程建立建全起來,不能“前端分好類,后端大雜燴”,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熱情。
宣傳的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靠言傳,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還可以融入網絡技術,比如微博、微信、視頻等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
宣傳的時間也應該是長期的、反復的,可以說是天天講、月月講,而不是“運動式”的宣傳。
宣傳的內容還要有效實用,不能太空,不能講到垃圾分類就只說節能、環保、低碳之類,而且講實實在在的東西。首先要向居民講清楚,垃圾分類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如何分的問題,以及分了對我們有什么好處,不分有什么害處、垃圾的危害等。
有時候,可以帶居民到填埋廠去看,讓他們有直觀的感受,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
宣傳的人群包括全體成員,特別是公務員、學生、黨員、老年人等群體,但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孩他們,是參與垃圾分類的“主力軍”。
第二“利”——物質獎勵及精神鼓勵
實踐證明,根據分類好壞給予不同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這樣會有50%左右的居民愿意分類。
馬克思主義認為:對利益尤其是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會矛盾運動和發展的最終動因。
對于如何才能發動群眾,毛澤東同志說了兩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毛澤東同志說:
一是要從利益誘導為主,結合群眾看得見的實際的物質利益。
二是人要加強思想教育,使群眾超越眼前的個人的物質利益的局限,能夠團結起來,為長遠的利益而奮斗。
沒有第一條,不可能動員群眾,而少了后一條,隊伍也無法鞏固,形成強大的戰斗力。
鄧小平同志也說過,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