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1 13: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系列一】寫在垃圾分類作戰正酣之際:其六大理念和“12345”法則
垃圾分類系列文章寫這里,是第五篇了,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從某種意義上說,前面所寫的文章都是為這篇文章做鋪墊和注解的。
再總結一下前文一些分析和觀點,從污染屬性來看,垃圾首先是污染物,對產生者(單位或居民)而言,應該“誰產生誰付費,多產生多付費”,企業運行的費用主要靠垃圾分類處理費;從行業屬性來看,垃圾分類處理屬于公用事業,具有很多與水、電、氣、公路等一樣的普遍性和共性,借鑒它們的做法,真正要可持續的進行下去,市場化運行是必然趨勢和方向。當然,垃圾分類處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個性。
一、垃圾分類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概念
概括的說,是指在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中,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機制來調解垃圾分類處理的供給與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的目的。
具體而言,垃圾分類市場化是指將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等各環節有效銜接起來,由一個市場主體來運營。同時,配套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
(二)市場化的必要性
1、改革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三中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革的總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繼續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是要政府親力親為,自己去當‘運動員”,而是要當“裁判員”,制定好相關制度,從而保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在3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環境治理要多采取“市場化”的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因垃圾分類又具有社會性,還應該發揮社會的“治理之手”的作用。
2、政策的需要
垃圾是一種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低品質資源,致使處理成本尤其是資源化利用成本較高,其管理需要統籌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只有依靠法律和政策的強制、引導作用,垃圾處理產業化才可能實現。
我國2002年頒布了《清潔生產促進法》,2005年又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開始實施新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2009年開始實施《循環經濟法促進法》。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要求垃圾處理產業化。《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循環經濟法促進法》要求推行產品責任延伸制度,目的是要調整政府、企業、公眾和行業協會等各類主體在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的全過程中所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活動。
為了有效實施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又先后發布了《關于實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通知》(計價格【2002】872號)、《關于加快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產業化有關問題的通知》(計辦投資[2002]1451號)、《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建城[2002]272號)、《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建設部令【2004】126號)、《國家環保總局關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環發〔2005〕114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2007】157號)、及《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字(94)001號)等政策措施。
最近幾年,特別是自2014年開始,國家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工作。2016年10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明確將垃圾處理納入探索開展PPP模式強制試點領域。
將垃圾分類納入PPP模式強制試點,是因為垃圾處理領域探索開展PPP模式較早,申報國家PPP模式示范項目的積極性和成功率較高,且在開展PPP模式示范方面取得了一定經驗。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垃圾處理領域正處在推動政府、社會、市場“互動共治”的關鍵期,采用PPP模式將會對發揮市場作用、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和消除政府大包大攬行為產生助推作用。
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提出“健全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建立健全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機制,完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激勵機制,加快建立有利于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激勵約束機制”。這個文件的出臺,為垃圾分類處理的市場化、產業化提供了保證。
需要明確的是,垃圾分類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而是垃圾處理的一個環節,一個關鍵的環節。前端垃圾分類一定要與中端收集、運輸,后端處理及利用相結合,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3、管理的需要
在管理體制上,我國目前多數城市環境衛生體制完全是按照計劃經濟模式運行的,是在垃圾糞便清掃清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管理職能和環衛作業為一體,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隨著環衛工作內涵的深入和外延的擴大,顯得效率低、負擔重,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政府既要負責管理又要負責服務,結果既不能有效的實施管理,又不能很好的進行服務,這是現行管理體制最大的弊端。當然,最近幾年環衛市場化改革在全國各地逐步推開。
由于環境衛生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傳統的體制和政策使相關行業互相分割,缺乏統一管理和協調,影響了管理力度。由于沒有有利的政策,廢舊物資回收行業正處于萎縮狀態,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利于垃圾的資源化;由于不能有效的保障全社會采取潔凈生產工藝,不利于垃圾的減量化。
根據市場經濟規律,應當采取多種經濟手段,從稅收、信貸、征地和用電等方面對從事垃圾處理和回收利用的生產、流通企業、事業單位給予支持。
4、產業鏈的需要
政府在長遠規劃中,要把發展城市垃圾處理產業放在高度優先的位置,把垃圾分類、循環使用、收集、運輸和處置這一城市垃圾處理的“產業鏈”作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來對待。
城市垃圾處理產業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更是取得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全面效益。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