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9-11 13:3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蘭亞軍
【系列一】寫在垃圾分類作戰正酣之際:其六大理念和“12345”法則
說到垃圾分類的難點,我們垃圾分類第一線的同仁們最有發言權,“傷害”也最深,可謂是“難點叢生”,都有“切膚之痛”,甚至有同志發出“垃圾分類,天下第一難”的感慨!
說起難點,可以是“環環有難點,步步有阻礙”。
舉例來說,宣傳動員環節,因涉及千家萬戶,每個人的素質、認知不一樣,要想他們在短時間內接受垃圾分類的理念,改變他們的觀念,難!還有進行宣傳動員的人從哪里找、錢從哪出,難!幾百年上千年,垃圾都是“一包丟”,現在要他們分三類或四類,想改變生活習慣,難!
收運處理環節,涉及物業、保潔人員、垃圾清運人員、廢品回收人員、環衛人員,餐廚垃圾處理廠,填埋場、焚燒發電廠等多個利益主體,很多地方都各自為政,平衡協調起來很難!分類后的垃圾因是“逆向物流”,收運成本高,收集運輸難!處理后的再生產品,特別是廚余垃圾產品的去處,由于沒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銷售難!
在垃圾分類管理層面,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涉及多個部門——有20多個部門,配合協調難!
最關鍵的是,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里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些還互為條件,比如產業鏈的“后端決定前端,前端又影響后端”。
這些難點,如果我們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理方式,那只會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就像一個筐的螃蟹,牽出一個又會牽另一個”,只有系統思考,系統設計,方才有解。
在這之前,讓我們采取“剝洋蔥”式的層層分析,具體分析一下垃圾分類的難點。
一、產業鏈端分析
1、表面的原因 表面上來看,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不好,是由于我們居民的環保素質比較低,不愿意分。不可否認,我們居民的環保意識還不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但總體上來說,這些年由于國家大力的宣傳和動員,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總體水平在提高。
2、實際的原因 實際上的原因,是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
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利用“全產業鏈”未建立起來。很多地方,居民前端分類了,中端混合收集、運輸以及后端混合處理,居民看到后,分類的積極性受打擊。
3、深層次的原因 為什么我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利用的“產業鏈”沒有建立起來呢?
哲學上說,凡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一定是制度出了問題。我國從2000年正式開始試點,現在已18年了,而且有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試點已20多年了,為什么一直沒有成功呢?這就又要從制度去找原因了。制度主要包含二個維度:法制和體制。垃圾分類真正要做好,一定以法制為基礎,但目前,國家層面還沒有一部關于垃圾分類處理的法律法規,相關部委或地方上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法規,但比較籠統和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從體制上看,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和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再利用各個層面,涉及到地方住建、城管、市容、環保、教育、工業與信息化、發改委、交通、公安、國土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只有所有的環節統一管理、協同配合、有效聯動,才能形成一個閉合的垃圾分類處理管理鏈,真正實現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目前,這些鏈節間實際是孤立和碎片化的。北京的大城管改革值得借鑒。
哲學上說,凡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定是機制出了問題。我國大陸垃圾分類,不是北京沒有做成功,或者上海沒有做成功,抑或是廣州沒有做成功,而是我們整個國家(大陸)都沒有做成功,這就要從機制上找原因了。目前,我國很多地方垃圾收費機制、源頭減量機制,分類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產生者責任延伸機制、再生產品推廣機制等都未有效建立起來。
4、本質上的原因 哲學上說:越復雜的事物,其本質越簡單。垃圾分類這么多年沒有成功,本質上就兩個字:利益。
這里有兩個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利益平衡。垃圾分類,這里面有太多的利益主體,從民間來說,有物業公司、保潔人員、廢品回收人員、垃圾清運隊、拾荒者、填埋場、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廠等等,這些相關企業或個人都在爭垃圾。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城管、環保、發改、供銷、農委、商務等都在管垃圾。“九龍治水,各管一灘”。一個方面部門之間難以協調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會出現“有利大家槍,無利大家推”。管理學上說:“可以一個人管2件事,但不能2個人管一件事”。而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利益關系也很難平衡,所以說李克強總理說的一句話“觸動人的利益比觸動人的靈魂還難”。
前面說了,垃圾分類是準公共物品,完全靠政府,政府失靈;完全靠市場,市場失效。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相結合,當然,還需要要社會的“治理之手”
第二層含義是利益收入。是指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利用整個“產業鏈”要能夠盈利(合理利潤)。垃圾分類這么多年“產業鏈”遲遲沒有建立起來,關鍵的因素是,整個產業鏈不能盈利,因為,產業鏈不能盈利,市場機制就建不起來;市場機制建立不起來,企業就不愿意進來,這是環環相扣的。
如果想產業鏈盈利,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需要政策與法律的引導和強制,這就需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以及社會動員,就是我們說的“三有”:“有為”的政府、“有效”的市場、“有力”的社會,這三方面要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二、居民端分析
1、不知道為什么分?很多居民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分了對自己有什么好處,不分對自己有什么害處?
2、不知道怎么分?有些居民,經過垃圾分類的宣傳和動員后,也知道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但不知道怎么分,哪些是廚余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
3、不愿意分!不愿意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情況是居民在家里進行了分類,收運時又混在了一起,居民看到后“很受傷”,就不愿意再分了。另一方面,客觀的講,分類比不分類還是要麻煩一些,在“分與不分一個樣,分好分差一個樣”的情況一下,沒有激勵和約束機制,居民就不愿意分了。
三、政府端分析
垃圾分類的公益和環保屬性,決定了垃圾分類一定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垃圾分類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因此,需要政府“一把手”來統籌和調度,常言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但很多地方政府“老大”對垃圾分類為什么不重視或不積極呢?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