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2 15:47
來源:哈爾濱市農委
3.統籌推進其他利用模式。(1)秸稈飼料化利用。積極推廣秸稈黃貯、微貯等技術模式,擴大飼料化利用比例,為肉牛、奶牛和肉羊養殖發展提供優質飼料。(2)秸稈生物質能源化利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鼓勵發展秸稈生物質發電項目,積極推進秸稈沼氣化利用,擴大秸稈利用量。(3)秸稈原料化利用。推動秸稈造紙、可降解秸稈紙膜、生產有機肥、保溫磚、建筑板材等多元利用,實現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4)秸稈基料化利用。培育壯大秸稈基料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發展水稻育苗基質、草腐菌類食用菌基質、花木基質、草坪基料等利用新途徑,提高秸稈基料化應用比例。
(四)實施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行動
1.強化廢棄物收集。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及時收集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切實杜絕隨意亂扔、污染環境的現象。加強農用地膜的殘膜回收,對不回收農用殘膜的,責令限期回收,逾期不回收的,由鄉村、農場負責組織回收,其費用由地膜使用者承擔。在農膜使用區域,以村屯為單位,建立農用塑料殘膜集中堆放站(點),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2.建立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鼓勵引導農用廢棄地膜加工企業在重點鄉鎮建立回收網點,或利用現有廢品收購系統,為企業代收農用廢棄地膜。探索農藥經銷點回收模式、專業公司有償回收模式、政府主導公益性回收模式、農藥集中配制和清洗回收模式,嘗試開展農藥廢棄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推進農藥精準配制、殘液無害化處理集中配藥服務站建設。
3.推進農膜科學合理使用。推進農膜覆蓋減量化、地膜產品標準化、撿拾機械化、回收專業化、回收利用片區化“五化”利用,爭取建設一批國家級農膜回收示范縣。加快農膜覆蓋技術適宜性評估,示范推廣倒茬輪作制度、一膜多用、行間覆蓋、降解膜使用替代產品等技術。推動地膜新標準頒布實施,地膜厚度標準由0.008mm以下提高到0.01mm,從源頭保障地膜可回收性。加強可降解地膜研發與應用,積極開展可降解地膜評價試驗研究,通過篩選、示范、推廣,提高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積。
(五)實施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行動
1.開展協同監測。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摸清我市重金屬污染耕地面積、位置及污染程度底數。推動土壤重金屬污染加密調查和農作物與土壤協同監測。
2.嚴格保護和管控耕地。結合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結果,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污染風險評估、等級劃分,嚴格劃定輕度、中度、重度污染區,實施分區分級動態管理。按照耕地環境質量等級劃分的面積和污染程度,由地方政府主導開展種植結構調整,施用重金屬鈍化劑或退耕還林還草等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以各區、縣(市)為中心,以農產品產地為重點,開展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蔬菜及當地特色農產品等大宗農產品產地集中連片區域布點和監測采樣分析,建立定點監測與重點抽查相結合的常態化監測預警體系,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可控可追溯,有效防范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風險。
3.開展定位監測工作。2018年-2020年,分年度開展土壤樣品、農產品樣品例行監測點重金屬污染檢測工作,按計劃組織完成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監測任務,編制年度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風險評估報告及農業面源污染農田種植業源氮磷流失監測工作報告。在全市重點流域和主要農產品種植區,建立種植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和殘留地膜監測點。
(六)實施綠色有機食品發展行動
1.加強綠色品種選育推廣。分作物開展科企聯合攻關,加快綠色優質、廣適多抗、適宜全程機械化品種選育推廣,減少水、肥、藥用量,加強監管,嚴禁非法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種植。
2.嚴把新建生產基地環境關。檢測新建生產基地的土壤、水、大氣等環境指標,對達不到標準的,禁止建設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對有環境變化風險的基地重點抽檢,檢測基地周邊是否有新增污染源,確保基地環境不被污染。
3.加大投入品監管力度。基地實行允許使用農業投入品公告制,明示基地允許使用的農藥清單及肥料使用準則。基地建立投入品專供點,指導農戶按照綠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購買及使用。在備春耕、春種、夏管、秋收等投入品使用關鍵時間節點,對基地投入品進行監管,嚴格按標準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數。
4.提高原料基地標準化水平。加快制修訂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指導基地建設單位健全基地環境保護制度、生產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綠色食品專項培訓制度、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領導干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市農委成立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委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處(站)為成員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并成立由各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組成的專家技術指導組,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著力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技術問題。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要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重要任務來抓,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形成市縣農業部門聯動格局。
(二)加強監督考核。建立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督察機制,市農委對各縣(市、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督導檢查,對督察中發現的問題,加強督促整改,對整改落實不力的,將約談當地農業部門主要領導。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與惠農項目資金掛鉤,將考核結果作為對縣(市、區)農業部門資金安排“有增有減”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預警監測。縣(市、區)農業部門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的運行維護、樣品監測、數據上報等基礎工作,加強化肥、農藥、地膜、秸稈、畜禽糞便監測預警。切實加強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著力開展水質、土壤、空氣、農產品樣品檢測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認證檢測,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評估能力。
(四)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大力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三減”、地膜回收利用、耕地重金屬防治、農藥廢棄物回收處置等技術模式,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涌現出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