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02 15:47
來源:哈爾濱市農委
中國固廢網獲悉,哈爾濱市農委于近日發布了《關于印發〈全市農業系統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通過三年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畜禽糞污、農膜、秸稈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目標。具體內容如下:
關于印發《哈爾濱市農業系統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農業(林)局: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加強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將《全市農業系統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哈爾濱市農業委員會
2018年7月16日
哈爾濱市農業系統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2018-2020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黑龍江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意見》(黑政辦規〔2018〕26號)和《哈爾濱市關于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實施方案》(哈農工組辦發〔2018〕9號)的工作部署,確保全市農業部門負責的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生產力持續提高、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目標,堅持資源環境承載力與農業生產相適應的原則,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合理減少農藥、化肥、除草劑投入量,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用地膜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建立和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長效機制,為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生態環境保障。
二、工作目標
全面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綠色有機食品發展“六大行動”,通過三年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和畜禽糞污、農膜、秸稈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目標。到2020年:
——全市化肥畝均施用量比“十二五”末減少15%以上,化肥利用率達到45%;除草劑用量減幅達到2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5%,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以上。
——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黑土耕地質量大幅提高。
——秸稈綜合利用率基本達到9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全市綠色、有機食品面積力爭達到1050萬畝。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1.推進精準施肥。根據不同土壤養分狀況、作物目標產量和養分需求規律,精準測土,科學配方,合理制定分區域、作物施肥限量標準及元素配比方式。
2.調整化肥使用結構。優化有機無機生物配伍,應用高效新型肥料及技術,推廣配方肥、緩釋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
3.改進施肥方式方法。大力推廣先進施肥技術,改表施、撒施為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秋施肥、分期分層等方式方法。
4.加大有機肥施用。推廣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以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對畜禽糞污統一收集、堆漚,無害化處理,科學施用。利用秸稈與畜禽糞便堆制有機肥,腐熟發酵造肥還田。強化政策扶持,鼓勵和引導積造施用有機堆肥,提高有機肥資源利用水平。
(二)實施農藥減量行動
1.提升監測預報能力水平。建立鄉村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點,縣級以上建立病蟲在線監測預警管理系統,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和水平。加強鄉村監測網點管理、人員培訓,保障網點有效運行,及時有效發布病蟲預報信息,指導科學防控,有效減少農戶因病蟲情況不清而盲目打藥現象。
2.開展綠色防控。廣泛引進、示范推廣和集成以生物藥劑、釋放赤眼蜂、性誘殺、酸化電解水防病等為重點的非化學綠色防治技術,有效減少化學殺蟲殺菌劑用量。強化重大病蟲統防統治,推動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融合及示范應用,支持成立社會化統防統治公司,探索應用無人機、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增加非化學綠色防控技術使用比例。加大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化學藥劑及水劑、水乳劑、水分散粒劑等環保劑型藥劑及添加助劑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等技術。
3.更新改造施藥機械。大力推廣使用標準施藥機械,加快對農戶自制非標準施藥機械的更新換代及改造,提升施藥機械水平,減少農藥浪費。加強宣傳引導,繼續加大“投入小、效益大”的標準化噴頭及噴頭體更換力度。
4.推進精準用藥技術。及時準確做好病蟲監測預報,廣泛宣傳和培訓病蟲防治指標及科學用藥技術,指導農戶堅持達標防治,對癥用藥,適期用藥,提升精準用藥水平,有效減少過度防治和過量用藥。
(三)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
1.推動以秸稈還田為主的肥料化利用。(1)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技術。主要采取翻埋還田和碎混還田兩種模式。翻埋還田采取機械收獲、秸稈粉碎、深翻30厘米扣埋秸稈,對角重耙、起壟鎮壓。碎混還田采取機械收獲、秸稈粉碎、深松聯合整地、對角重耙、起壟鎮壓。通過翻埋、碎混、重耙、起壟,實現秸稈全量還田。(2)保護性耕作覆蓋還田技術。對前一年有深松基礎的地塊,采取機械收獲,保護好壟型,秸稈全部留在地表,次年春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連續兩年免耕播種之后,第三年再深翻或深松。(3)秸稈造肥提質還田技術。主要推廣工廠化生產和場地化堆漚兩種模式,利用秸稈制造有機肥,加快培肥地力和有機質提升,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2.加快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站建設。推廣使用秸稈壓塊燃料,改變農村直接燃燒秸稈傳統用能方式,減少散煤使用,優化能源結構。壓塊站建設運營主體優先依托秸稈收儲運企業或合作社。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