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24 09:2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薛濤
曾經波瀾不驚、如今突然煥發勃然生機的環衛市場,市場格局如何?未來將怎樣發展?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2017(第五屆)城市垃圾熱點論壇上曾對此進行過詳細論述,詳情點擊:薛濤演講視頻:大環衛市場爆發元年看春秋列國格局。2017年7月,薛濤受邀在《環衛市場化》雜志創刊號上發表題為《兩山論下大環衛全面升級的三大方向交集》文章,對環衛市場未來的三大走向作了系統分析,近日,該文刊發。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長期波瀾不驚的環衛領域,突然煥發了勃然生機,本質上這是兩山論和建設生態文明大方向影響下的環衛市場的升級。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品質更高的要求和環境容量問題的逐步凸現,我們所說的大環衛(包含整個城市垃圾及其他固體廢棄物的收集、運輸、處理和最終處置的全鏈條)的升級在如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高標準和親民化
近年來,以克論凈、環衛設施環保排放標準提高、親民標準提高代表了環衛服務質量升級的方向,這其中包括了關注民眾獲得感為出發點的一些需求。
在這個方向上,環衛產業的升級著重在于更好的衛生標準(比如環衛清掃標準和垃圾中轉站的升級),更安全的環保排放質量(比如即將開展的對拉極焚燒廠達標情況的整頓),以及更強的與民眾的友好關系。這方面不但帶來的是各種技術裝備、加互聯網的智慧服務和由此帶動的作業程序的升級,也有更關注民眾感知出發點的管理角度的重新思考。
二、強分類和循環化
從環境承載力角度出發,大環衛面臨著過去過于粗放的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兩網融合和垃圾分類,以及其他各類不同性質垃圾的分別處理處置,正在替代過往的大棄置、大填埋甚至大焚燒的局面。
城市垃圾總體看來自工業和農業兩大產物,這兩個方面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雖然各不相同,總的邏輯卻是類似。工業領域產生的垃圾進入城市生活,我們稱之為城市礦山(廢舊家電、電子產品、舊衣物、醫療廢棄物等等),農業領域的產品進入城市生活的垃圾,則構成各種有機廢棄物。我們之前粗放的模式已然不可持續,而各種分類收集措施、更高要求的循環處置模式的探索,已經在各條戰線上分別展開。安全只是最低的要求,固體廢物無法自然流動的本質,導致不能真正走入循環的常規減量措施,都只是國情實操和性價比限制下的次優選擇,其本質上的安全性的矛盾,總會在更高時間維度上捉襟見肘。循環經濟和綠色再制造的春天剛剛開始,有機農業的未來也初見曙光。
E20固體廢物分類圖
集約與市場化
國發43號文和60號文的主基調是市場化,但這包括了環衛設施集約運營、專業平臺轉型、購買服務和PPP各方向的同步進行。
在小環衛領域,歷史上從來沒有今天這樣被各種市場化外包的舉措所包圍。必須要認識到,政企分離是大趨勢,而通道則可以是自身轉型升級和借外力(購買服務或者PPP)兩個途徑比對發展。市場化帶動的是環衛設施集約運營的主基調,形成更大的系統所可能帶來的效率提高,包括我們說的環衛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大方向之間也有著強相關的作用,在環衛市場化和產業化升級的主方向上形成了各種合力和商業模式。比如兩網融合結合市場化背后的資本力量所帶來的整合力,產業和金融的推動力,改變了之前僅靠政府單方推動的無力感。企業為追求自身效益的提高所積極引入的設備升級和加互聯網(互聯網加的時代還很遙遠),背后也是經濟利益的推手促進了效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
當然,作為公共服務大系統的環衛,有兩個突出矛盾我們依然要有高度的關注,在頂層設計上要予以警醒,一個是環保的負外部性問題使我們的環衛市場化(包括各種廢物處置)不可能離開政府的看得見的手,因為需要靠這只手將負外部性的環境成本強制壓入固體廢物及衍生產品的商品經濟流轉中。二個是大環衛中部分屬于純公共產品(比如垃圾清掃),部分屬于準公共產品(比如生活垃圾清運和處置)的特點,需要在市場化中政府監管的及時到位和不越位,同時,針對準公共產品部分的污染者付費機制建立的必要性已經再次被中央文件所確認。
相關鏈接:
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項目調研|環衛江湖的“南僑銀、北北控”(北控篇)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