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1-21 10:29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艷茹 湯明旺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在理論方向明確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做的是探尋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綠水青山如何才能真正變成金山銀山?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情況,落實路徑是否應該加以區分?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兩種訴求,在不同階段內應當如何平衡?筆者認為,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情況的不同,實際可分為四種情境,并對應不同的應對策略,最終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想狀態。
一、“兩山論”之矩陣圖
通俗來理解,“綠水青山”是生態環境良好,環境污染得到治理、生態得到保護;“金山銀山”是社會經濟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因此,“兩山論”的內涵在于綠色發展。既要“綠色”,也要“發展”,缺一不可。(相關文章→傅濤:“政治正確”下的城市綠色發展邏輯)
對于經濟發達、生態良好的地區來說,綠色與發展幾乎不相矛盾,容易做到同時兼顧、齊頭并進。但在大部分地區,這兩個維度指標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我們從經濟、環境都要好(理想狀態,即“兩山論”得到落實,實現綠色發展)的角度,對三種不太理想的狀態(綠色、但不發展;發展,但不綠色;既不綠色又不發展)進行分析、給出不同的應對策略。
“兩山論”的四種情境及應對策略
來源:E20環境平臺繪制
二、情境分析與應對策略
(一)類型Ⅰ:發展,但不夠綠色
這是國內許多城市的特點,即在過去粗放發展方式下形成的現實情況。經濟發展了,但付出了極高的環境代價,比如山禿了、水變黑臭了,霧霾天氣多了等等。這類情況在一些資源型城市、重工業城市尤為突出。在當前環保政策趨于嚴厲、重點行業停產限產等背景下,探索產業生態化成為必選的應對策略。一方面,需要對現有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對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改造,工業的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節能環保產業,優先發展綠色產業。
案例:邯鄲推動鋼鐵綠色化
邯鄲是以鋼鐵煤炭為主導產業的重工業城市。在過去很長時間內(2013年以前),邯鄲的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第三,僅次于唐山市、石家莊市。在重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邯鄲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環保趨嚴的背景下,經濟發展動力也受到影響,2014年、2015年邯鄲經濟總量先后被滄州市、保定市超越,2016年位于全省第五位。如今,邯鄲市正努力將當地傳統產業進行綠色轉型,使當地重要工業——鋼鐵行業、焦化行業走向綠色發展的軌道,即鋼鐵綠色化。為加速邯鄲綠色化進程,E20研究院特別開發了一套產業綠色化象限管理工具,推動鋼鐵產業綠色化改造,并以鋼鐵綠色化為基礎,形成環境產業集聚,推動邯鄲產業升級。
(二)類型Ⅱ:綠色、但發展乏力
不少生態良好的城市守著綠水青山,但迫切需要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比如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及重點流域上游城市,以及內陸偏遠生態良好的中小城市屬于該類狀況。
正如國家有關領導在貴州所指出的那樣,要同時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總鑰匙,經濟不發展,就業和收入上不去,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就缺乏力度,社會穩定很可能會出狀況。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保持一定發展速度,防止滑出合理區間,都是我們必須要守住的底線。同時,保持現有生態狀況同樣重要,堅決不能重復用環境污染換取經濟效益的老路。
這種情境的解決之道在于生態產業化,即依托生態發展旅游等對環境影響較弱的產業,實現生態和發展的有機統一。
案例:黃山推動綠色發展
黃山是旅游城市,更是生態城市。黃山大氣環境質量穩居全省第一。2007年至今,黃山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基本維持100%。2016年,全市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優。其中,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狀況為優,8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Ⅱ~Ⅲ類,長江流域總體水質為優,3個監測斷面水質為Ⅱ類。在此條件下,新安江流域已實施了兩輪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全國類似地區發展探索出新的綠色發展之路。
立足生態,黃山正努力探索經濟健康發展之道。黃山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2016年,黃山市經濟總量達到576.8億元,是2007年的2.7倍。綠色食品、綠色軟包裝、汽車電子、新材料、水產業、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百花齊放。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7%、42.6%和54.7%,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新安江流域試點工作已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制度創新效益。(相關文章→ 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正式開幕)
(三)類型Ⅲ:生態環境治理壓力大、經濟發展動力缺乏
在部分生態環境惡劣、區位條件較差的地區,同時面臨治理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重挑戰。此類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劣問題,往往不是因為經濟增長導致,而是自然或氣候影響。發展經濟的壓力則主要在于資源稟賦不佳,當地居民缺乏就業機會、收入不高,扶貧任務艱巨。
這種情境下,應對策略是恢復生態、扶貧攻堅并重。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