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21 14:53
來源:四川省環保廳
成都:龍泉驛區、雙流區、大邑縣、新都區、金牛區、青白江區等地共設置6個點,收集能力達到18萬噸。
德陽:旌陽區、什邡市等共設置2個點,收集能力達到4萬噸。
綿陽:游仙區設置1個點,收集能力達到3萬噸/年
廣元:利州區設置1個點,收集能力達到3萬噸。
2、到2022年,自貢市、瀘州市、綿陽市、遂寧市、眉山市、廣安市等地建成9個廢鉛酸蓄電池回收示范點,收集能力達到22萬噸/年的。其中:
自貢:沿灘區1個點,收集能力達到5萬噸。
瀘州:江陽區設置1個點,收集能力達到3萬噸。
綿陽:安州區、高新區等地共設置2個點,收集能力達3萬噸。
遂寧:船山區、射洪縣等地共設置2個點,收集能力達4萬噸。
眉山:東坡區設置1個點,收集能力達到3萬噸。
廣安:前鋒區、岳池縣等地共設置2個點,收集能力達4萬噸。
(八)完善醫療廢物收集體系
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范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內部交接、運送、暫時貯存、交接等過程管理,完善醫療廢物暫存設施,并分類存放。按照就近集中處置原則,及時將醫療廢物交由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及時到醫療機構收集、轉運醫療廢物。健全醫療廢物收運機制和收費制度,探索將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情況和處置費繳納情況納入《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年審考核指標體系。
(九)提升運營管理水平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成熟的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設施運營技術及管理方法,鼓勵PPP等市場化建設和運營模式,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提高現有設施的處置利用水平,高標準建設新的處置利用設施。鼓勵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危險廢物焚燒、填埋等處置企業向規模化發展。嚴格限制可利用或可焚燒處置的危險廢物進入填埋場,減少危險廢物填埋量。
(十)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覆蓋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運、處置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加強危險廢物鑒別和監測能力建設,創新監管手段和機制。構建全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體系,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跟蹤和可追溯。建立危險廢物應急處置區域合作和協調機制,提高危險廢物應急處置能力,鼓勵持證單位參與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中危險廢物應急處置工作。
四、重點工程
(一)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
規劃骨干工程項目13個,到2022年新增處置能力63.8萬噸/年,預計投資31.5億元。規劃預備工程項目13個,預計投資21.3億元。
(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
規劃建設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項目42個,新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8.87萬噸/年,預計投資5.32億元。
五、保障措施
(一)落實目標責任
各級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施納入污染防治基礎保障設施統籌建設,落實資金、明確責任。各級發改、環保、衛生、建設、規劃、國土、財政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調配合,切實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列入政府工作目標,納入部門績效考核。
(二)強化政策保障
加強危險廢物處置的政策扶持,繼續對持證單位收取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費給予稅費優惠。采取市場化和政府指導相結合的收費機制,利用價格杠桿推動危險廢物規范化處置,及時修訂危險廢物處置價格標準。鼓勵和支持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參加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對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等環保重點工程的選址等相關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各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安排中給予重點保障。
(三)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政府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的建設,保障規劃項目建設資金。邊遠貧困地區建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給予適當支持。
(四)強化技術支撐
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的國家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嚴把項目建設質量關。鼓勵、引導危險廢物處置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部門等加強產學研用結合,強化危險廢物處置的技術和管理的協同創新。積極鼓勵危險廢物處置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開發、試點和示范推廣。大力提升我省危險廢物處置和裝備保障能力。
(五)加強規劃剛性約束
已列入本規劃骨干工程項目的,要加快建設,確保按期投入運營。列入規劃預備工程項目的,各地結合轄區內危險廢物產生及處置需求,逐步推進實施。建立規劃的評估和考核機制,在2020年和2022年底,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強化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發揮人大、政協和社會的監督作用,對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規劃執行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六、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一)規劃的環境正效益分析
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本身是一項環保工程,對解決危險廢物非法處置,降低環境風險,將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到2022年實現規劃發展目標時,我省將新增工業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63.8萬噸/年,新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8.87萬噸/年,可以基本解決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減小危險廢物非法處置隱患,避免非法處置帶來的環境影響。
(二)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