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7 13:19
來源:中國固廢網
陸路運輸。推行公路甩掛運輸等高效運輸組織方式,繼續推進老舊車輛淘汰。加大天然氣加氣站建設力度,進一步推廣應用液化天然氣(LNG)道路運輸車輛,完成港區內集裝箱卡車清潔能源替代。全面完成鐵路電氣化改造。加強公路、鐵路樞紐的節能照明、變頻技術改造,開發場站屋面分布式光伏項目。
(三)發展節能低碳建筑
新建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嚴格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中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國家機關辦公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低碳發展實踐區、重點功能區域內新建公共建筑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的比例不低于70%。在區域規劃、土地招拍掛、項目報建、方案審批、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等環節,加強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的全過程監管。推廣綠色建筑運行標識,引導建筑在綠色設計的基礎上實現綠色運行。推廣應用高性能節能門窗,新建建筑門窗傳熱系數不大于22W/(m2˙k),建筑物外窗及陽臺門氣密性等級不低于6級。大力推動新建民用建筑采用遮陽技術。鼓勵新建建筑采用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新建建筑具備安裝使用條件的,優先使用天然氣分布式供能系統。
既有建筑。大力推廣適宜本市的高效空調、熱泵、帶熱回收新風系統、外遮陽等建筑節能技術;加快普及高效節能的照明產品、風機、水泵、熱水器、電梯及節水器具等。制定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適宜技術推廣目錄。結合舊住房綜合改造,開展“平改坡”、門窗、遮陽等節能改造。一定規模以上的建筑翻新和裝修與改擴建工程,須同步實施相應的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面積不低于1000萬平方米。加強路燈等市政公共設施節能。加強建筑設備節能調適,完善建筑運行的節能管理,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溫度設置標準。
公共機構。切實發揮公共機構的引領作用,持續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實施公共機構用能運行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強能耗統計基礎管理,深入實施市、區兩級公共機構能耗數據網上直報。加快實施單體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的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分項計量安裝與能耗監測平臺聯網,市級、區級公共機構能耗公示覆蓋率分別達到90%、60%以上。完成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建筑能源審計200家。推進機關、學校、醫療衛生等公共機構的能效對標管理,繼續鼓勵和推進以合同能源管理等形式開展節能改造。
商業商務樓宇和旅游飯店。持續開展示范創建工作,擴大低碳示范商店、綠色低碳商場、節能環保大型綜合超市、綠色飯店等創建范圍,并將節能降耗指標作為示范創建、旅游飯店星級評定與復核的內容之一。以合理用能指南為依據,加強能效對標管理。
數據中心。嚴格控制新建數據中心,確有必要建設的,必須確保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優于1.5,從主設備選型、機房建設等方面降低能耗,推廣機房冷熱氣流布局優化、精確送風、熱源快速冷卻等措施。全面推進既有數據中心節能改造。
綠色施工。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創建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筑必須采用裝配式技術,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單體預制率達到40%以上。加大全裝修住宅推廣力度,推廣輕質內隔墻、整體廚衛等部品部件應用,外環內的商品住宅原則上實施全裝修,逐年提高外環外商品住宅項目全裝修比例。加大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力度。
五、控制農業和廢棄物處置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碳匯能力
(一)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
推廣低排放高產水稻品種,控制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鼓勵使用有機肥,因地制宜推廣低碳循環生產方式。結合高效生態農業建設,推廣深松深耕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碳匯。加強畜禽養殖場管理,大幅減少畜禽養殖總量,減少農業養殖溫室氣體排放。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二)降低廢棄物處置溫室氣體排放
大力推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推廣綠色賬戶,推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生活垃圾清運體系的協同銜接,形成生活垃圾從分類、收運、資源化利用到末端處理的完整體系。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推進垃圾填埋場填埋氣資源化利用,減少甲烷直接排放。推廣先進污泥處理技術,降低污泥發酵產生的甲烷排放。
(三)加強城市碳匯建設
以沿海防護基干林帶、防污染隔離林、自然保護區、楔形綠地、濱水綠廊、大型公園綠地、郊野公園建設為重點,到2020年,初步形成“環形放射狀”的基本生態網絡空間體系框架。進一步提升郊區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森林植被碳儲量300萬噸,碳匯增量達到60萬噸二氧化碳/年。促進崇明東灘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提高本市重要濕地的管理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