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7-17 13:19
來源:中國固廢網
——繼續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評估,提升應急預警和基礎設施適應能力。
——協同推動節能低碳和污染防治。聚焦重化工等高載能、高排放行業,聚焦煤炭、油品等高碳能源品種,嚴控增量、壓縮存量、優化結構,從源頭上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對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的影響。
——全面實施國際先進水平對標。瞄準國際最先進水平,完善本市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和合理用能指南等能效標準體系,全面實施主要用能領域、重點行業以及主要用能產品的能效對標達標。
——持續完善引逼結合機制制度。加大政府資金、價格、金融等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深入推進碳交易,進一步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監管執法,督促用能排放主體切實履行各項法定義務。
——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多方共治。在節能低碳工作中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發揮公眾和社會組織的推進作用,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全社會合力。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得到有效控制,為本市盡早達到碳排放峰值奠定基礎;主要用能領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用能強度明顯下降;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能源結構進一步低碳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上升;節能低碳技術應用加快推進,節能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碳匯能力進一步增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2.2020年具體目標
——總量與強度:全市“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凈增量控制在970萬噸標準煤以內,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2357億噸標準煤以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2.5億噸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7%、20.5%。
——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工業行業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航空、航運和道路交通運輸單位能耗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共機構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水平顯著提升。
——能源結構:煤炭消費總量及其占一次能源比重明顯下降;本地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40萬和8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4%,其中本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節能低碳技術和產業:工業、交通、建筑、能源等領域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技術;培育一批國內領先的節能低碳龍頭企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節能低碳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高地。
——碳匯能力:森林覆蓋率達到18%,碳匯能力明顯提升。
——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城市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重點行業和薄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
(四)目標分解
按照“條塊結合、市區聯動”的方法,基于“確保全市節能目標完成、盡可能與節能工作成效相掛鉤、兼顧可行性和操作性”等原則,將全市能耗總量和強度、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分解到各部門和各區。
根據各區節能責任、節能潛力、節能能力等因素,對強度指標分三檔設定。在能耗總量上,各區能耗年均增速均為不超過2%,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