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25 09:20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當前,河南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但由于正處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時期,局部地區土壤呈現新老污染并存、有機污染和無機污染交織的復雜局面,土壤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為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根據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結合河南省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具體情況如下:
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清潔土壤行動計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8日
河南省清潔土壤行動計劃
我省是南水北調水源地和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是人口大省,保護好土壤環境事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事關生態文明和美麗河南建設。當前,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但由于正處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時期,局部地區土壤呈現新老污染并存、有機污染和無機污染交織的復雜局面,土壤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為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根據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糧食生產核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環境安全和城鄉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河南而奮斗。
二、工作目標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總體得到管控,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建立健全。
主要指標:到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到203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掌握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1.摸清土壤污染底數。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有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礦采選、鉛酸蓄電池、石油加工、化工、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下同)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編制全省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方案。在方案編制、樣品采集、樣品制備、分析測試、質量控制、報告編寫等方面開展全省詳查技術人員培訓,2017年年底前完成。(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水利廳、農業廳等參與,各級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級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根據環保、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已調查發現的土壤污染點位超標區、土壤重點污染源影響區(含污灌區)和農用地分布區,以耕地為重點,兼顧園地和林地,確定農用地詳查范圍和重點區域,2018年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結合污染源普查、環境統計等多來源企業信息,排查確定重點行業在產企業、關閉或搬遷企業疑似污染地塊,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由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變更為其他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省環保廳牽頭,省財政廳、國土資源廳、農業廳、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自2017年起,結合詳查工作開展土壤與小麥等農產品協同調查。加快完成全省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技術總結。建立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1次。(省環保廳牽頭,省財政廳、國土資源廳、農業廳、衛生計生委等參與)
2.建立土壤環境監測體系。設置土壤環境監測基礎點位和風險點位。在耕地等布設土壤環境監測基礎點位,每5年開展1次監測,掌握全省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在工礦企業及其周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果蔬菜種植基地等設置土壤環境監測風險點位,每年開展1次監測,掌握重點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情況。2017年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設置。各地要在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及地方特色農作物種植區等區域,補充設置監測點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提高監測頻次。到2020年,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省環保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農業廳等參與)
構建區域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市、縣級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配置土壤污染快速檢測等監管執法設備。在濟源—安陽、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南陽—駐馬店建設豫北、豫西、豫中、豫東、豫南五大土壤環境監測區域中心,其中濟源土壤重金屬、洛陽和安陽土壤有機污染物分析檢測能力要達到國家領先水平。建立監測人員培訓制度,每年至少開展1次全省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完善財政保障機制,將環境監測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予以重點保障。(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參與)
3.實施土壤環境質量“一張圖”管理。構建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整合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試點、污染源普查、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調查、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等土壤環境監測數據,形成全省統一的土壤環境數據庫和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數據傳輸網絡,上傳到全省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并與國家對接。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數據動態更新,逐步完善土壤環境數據庫。加強數據共享,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共享權限和方式,發揮土壤環境大數據在污染防治、農業生產、糧食收購、土地流轉、空間規劃、土地規劃、城鄉規劃中的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等方式,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運行維護的專業化水平。制定全省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方案,2018年年底前完成平臺構建。(省環保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林業廳、衛生計生委、糧食局等參與)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