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5-10 17:20
來源: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
魯中地區以濟南、泰安、淄博、濰坊,魯南地區以菏澤、濟寧、棗莊、臨沂,魯西北地區以德州、聊城,膠東半島地區以青島、煙臺、威海等農林生物質豐富地區為重點,推進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發展。
核電:
海陽核電基地:規劃建設AP1000機組6臺,裝機總規模750萬千瓦,總投資超過千億元,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建設AP1000機組2臺,裝機規模250萬千瓦,估算投資450億元。二期工程建設AP1000機組2臺,裝機規模250萬千瓦,估算投資400億元。
榮成石島灣核電基地:規劃建設高溫氣冷堆機組1臺、CAP1400機組3臺和CAP1000機組3臺,裝機總規模815萬千瓦,總投資超過千億元。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裝機規模20萬千瓦,估算投資80億元;大型先進壓水堆示范工程建設CAP1400核電機組3臺,建設規模420萬千瓦,估算投資770億元;商業化壓水堆工程建設CAP1000核電機組3臺,建設規模375萬千瓦,估算投資約590億元。
(二)綠色熱力保障工程
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要求,以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利用為抓手,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清潔供暖和工業供熱,逐步實現供熱資源和形式的多元化、靈活性,加快供熱領域各類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統籌規劃建設和改造熱力供應的基礎設施,加強配套電網建設與改造,優化設計供熱管網,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互補、梯級利用的綜合熱能供應體系。“十三五”期間,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提高2~3個百分點,力爭到2020年達到10%以上。“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占比分別再提高2~3個百分點,力爭到2030年達到15%以上。
專欄:綠色熱力保障工程
太陽能熱利用:在全省范圍內積極發展以太陽能為主的復合熱源、多能互補的大規模集中式熱水、采暖、制冷聯供技術;在民用建筑,農林牧漁業,造紙、食品、醫藥、化工、家具等工業領域,服務業重點行業,推廣應用太陽能光熱加熱、烘干等應用,滿足分布式供熱以及工業用熱等需求。
地熱能供暖(制冷):結合地熱能資源分布及用熱需求,重點在魯西北、膠東、魯中南等水熱型地熱資源豐富地區開發新地熱井,建設地熱供暖、溫室種植、洗浴休閑工程;在全省所有地級市及縣城開展淺層地熱能項目建設。
生物質能供熱:結合用熱需求和經濟技術可行性,對已投運生物質純發電項目進行供熱改造,新建項目原則上按熱電聯產方式設計、建設,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積極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為縣城及工業園區供熱。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結合大氣污染防治、燃煤鍋爐淘汰、散煤治理等工作任務,繼續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清潔熱力。
清潔電力供熱:充分發揮電能安全高效、清潔干凈、控制靈活等優勢,在供暖供冷、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生產、家居家電等五大領域,因地制宜推進電能替代工程,擴大清潔電力消納比重,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
(三)綠色燃料補充工程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加快標準體系建設,開展產業化、規模化、商業化示范,著力推進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和應用,補充替代燃煤、燃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到2020年,生物質燃氣年利用量達到11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5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利用量保持在120萬噸左右。到2030年,生物質燃氣年利用量達到13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30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利用量保持在120萬噸左右。
專欄:綠色燃料補充工程
生物質燃氣:利用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釀酒、奶制品等輕工業加工業以及工業廢水、餐廚垃圾、果蔬垃圾、畜禽養殖、市政污泥等剩余物資源,建設大中型生物質燃氣工程;探索對生物質氣體進行凈化提純壓縮,作為管道燃氣或車用燃料,實現生物質燃氣商品化和產業化發展。
生物質成型燃料:充分發揮生物質成型燃料清潔環保、高效節能、儲運方便、適用性強等特點,加強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生物質鍋爐低氮燃燒技術和鍋爐制造等的研發和創新,擴大生物質成型燃料在工商業鍋爐、居民炊事采暖設備等領域的應用。
生物液體燃料:以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為重點,堅持統籌布局、有序開發,推進燃料乙醇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繼續在濟南、棗莊、泰安、濟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等8個設區的市行政區域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
(四)區域能源轉型示范工程
以新能源示范城市(產業園區)、綠色能源示范縣既有工作為基礎,在可再生資源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管理有基礎、經濟承受能力強的區域,通過統籌規劃、優化設計、系統集成、體制機制創新,因地制宜實施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協同開發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在區域供熱、供電、供氣、交通、建筑等各領域的應用,顯著提高區域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促進區域能源生產和消費轉型升級,逐步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技術路徑、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政策體系。
專欄:區域能源轉型示范工程
能源轉型示范城市:繼續推動德州、泰安、東營、濟南長清區、青島即墨市、青島中德生態園等地創建好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城市(產業園區),引導積極的城市創建能源轉型示范城市。示范城市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通過建立健全發展模式、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力爭城市增量能源消費大部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加快可再生能源對存量化石能源消費的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用能中的消費比重,推動城市能源結構轉型。示范城市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在50%以上。
農村能源轉型示范縣(區):以農村廢棄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資源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能源發展,滿足用電、熱水、取暖、炊事等各類用能需求,改善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用能條件,探索建立農村可再生能源收集、生產、儲運、銷售、利用、管理模式,逐步完善農村能源利用體系,實現農村能源清潔化、優質化、產業化、現代化。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