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4-19 09:36
來源:福建省環保局
前不久,福建省環保廳印發了《福建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規劃要求,重點推進大型火電企業污染治理,持續推進火電、鋼鐵、玻璃、水泥等污染行業脫硫脫硝,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升級改造。根據國家《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 年)》要求,2017 年底前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規模公用燃煤電廠完成脫硫、脫硝、除塵提效工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基本達到超低排放限值。全文如下:
福建省“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
第一章 全面認識我省環境保護形勢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十二五”以來,我省環境保護力度前所未有,各項環保工作有序推進,“十二五”規劃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優勢進一步凸顯。但由于發展階段、增長方式等因素,我省環境質量與社會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實現“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提供堅實的環境基礎。
第一節 “十二五”全省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在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水平。2015 年全省 12 條主要河流水質整體為優,主要水系水域功能達標率和Ⅰ-Ⅲ類水質比例分別為 98.1%和 94%,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 98.2%,主要湖泊水庫、城市內河水域、近岸海域水環境功能達標率分別為 57.4%、84.5%、67.7%。23 個城市空氣質量全部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9個設區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7.9%。城市聲環境基本保持穩定,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環境正常水平。森林覆蓋率達 65.95%,連續 37 年保持全國首位,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為優,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污染治理進程明顯加快。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深入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全面落實,完成火電、鋼鐵、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脫硫脫硝以及 10 蒸噸以下鍋爐淘汰任務;黃標車專項治理深入推進,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階段性任務。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啟動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編制工作,出臺《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辦法》。危險廢物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生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生態創建步伐加快,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等5個城市獲得省級生態市命名,其中廈門市、泉州市已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福州市已通過國家級技術評估;全省共有 64 個縣獲得省級以上生態縣命名,其中 5 個縣獲得國家生態縣命名;全省共有 519 個鄉鎮(街道)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命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取消了 34 個縣(市、區)的 GDP 考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面啟動。
環境監管能力持續提升。《福建省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 年)》深入實施,全省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力度加大。環境監測水平得到提升,全省 72 家監測站通過標準化驗收,建成 89 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和 82 座城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建成。環境監察能力得到提高,86 家環境監察機構通過舊標準達標驗收,網格化環保監管體系穩步建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明顯加快,9 市 1 區和 34 個縣(市、區)成立環境應急機構,機構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全覆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明顯增強。新建成 15個危險廢物重點項目,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環保領域改革逐步深化。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并實行差別收費政策。在造紙、水泥、皮革等 8 個行業先行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排污權二級市場活躍程度位居全國前列。重點流域“河長制”全面推行,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與廣東省跨省界閩粵汀江(韓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加快推進。在泉州市、三明市先行開展環境污染責任險、綠色信貸、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綜合改革試點,形成環保改革的“沿海樣本”和“山區樣本”。制定出臺《福建省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南平市延平區率先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
第二節 全省環境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
增長方式仍需優化調整。我省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還未完成,污染物的排放強度還處在較高位水平,產業結構還處于階段性重化階段,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還比較高,環境保護總體滯后于經濟發展,局部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已經接近上限,污染物減排壓力大。
生態環境治理亟待提升。城鄉環境公共服務差距仍較大,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還比較低,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破碎化,部分區域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生態問題仍較突出。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底數不清,規范化管理薄弱。
環境質量與社會期盼還有一定距離。水環境質量局部有起伏,主要流域Ⅰ-Ⅱ類優質水比例呈下降趨勢,部分湖庫呈現富營養化,個別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未能穩定達標,部分小流域污染嚴重;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任務艱巨,個別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臭氧濃度超標和霧霾天氣;土壤環境安全存在隱患。
環境監管能力與新形勢下環保工作要求還有差距。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的需求與監管執法能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凸顯,縣級環保部門監管執法力量普遍不足。環保機構尚未全面延伸到鄉鎮一級,城鄉環境治理體系尚未統一,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環境監管的要求。
第三節 環境保護面臨歷史性機遇和嚴峻挑戰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我省環保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十三五”期間要抓住歷史機遇,妥善應對環境風險與挑戰,著力提高環境治理水平,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規劃目標。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