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28 13:20
來源:中國水網
發展壯大環保產業。制定和實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發展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好的環保產品生產企業。大力培育生態環境科技服務業,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關鍵與共性技術,加強產學研合作,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著力推進污染監控、生態修復、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面源污染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產品優勢的生態環保科技服務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生態環保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加強生態環境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便利、高效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劃定開發邊界。繼續推動蓄能型集中供冷、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照明等環保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核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和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以上。
第三節 創建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
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網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水平,提升污水處理率和減排成效。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工藝改造,提高脫氮除磷效果,實施總氮總量控制,確保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內。“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污水配套管網規模1547.04公里, 老舊污水管網改造規模175.2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能力規模66.96萬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規模為15.8萬立方米/日。主要鄉鎮和國有農(林)場場部新增污水處理設施88座。大力推進污泥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全省新增或改造污泥無害化處置規模696噸/日。因地制宜,采取納入城鎮管網、無動力或微動力污水處理工藝,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現象。到2020年,力爭完成130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專欄1 污水設施建設主要鄉鎮和農場
一、海口市(8個):石山鎮、大致坡鎮、紅旗鎮、新坡鎮、舊州鎮、三門坡鎮、甲子鎮、大坡鎮。
二、儋州市(7個):白馬井鎮、中和鎮、王五鎮、南豐鎮、蘭洋鎮、木棠鎮、光村鎮。
三、文昌市(5個):會文鎮、錦山鎮、鋪前鎮、潭牛鎮、東郊鎮。
四、瓊海市(7個):潭門鎮、長坡鎮、塔洋鎮、大路鎮、萬泉鎮、中原鎮、會山鎮。
五、萬寧市(4個):龍滾鎮、和樂鎮、東澳鎮、興隆華僑旅游經濟區。
六、東方市(5個):東河鎮、感城鎮、板橋鎮、大田鎮、新龍鎮。
七、五指山市(2個):水滿鄉、毛陽鎮。
八、定安縣(5個):新竹鎮、翰林鎮、龍湖鎮、黃竹鎮、龍門鎮。
九、屯昌縣(5個):新興鎮、坡心鎮、烏坡鎮、南坤鎮、西昌鎮。
十、澄邁縣(7個):福山鎮、橋頭鎮、大豐鎮、瑞溪鎮、永發鎮、加樂鎮、文儒鎮。
十一、臨高縣(3個):調樓鎮、多文鎮、博厚鎮。
十二、陵水黎族自治縣(4個):新村鎮、英州鎮、黎安鎮、光坡鎮。
十三、昌江黎族自治縣(4個):海尾鎮、烏烈鎮、十月田鎮、七叉鎮。
十四、樂東黎族自治縣(3個):千家鎮、尖峰鎮、黃流鎮。
十五、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2個):新政鎮、三道鎮。
十六、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5個):灣嶺鎮、黎母山鎮、長征鎮、紅毛鎮、上安鄉。
十七、白沙黎族自治縣(4個):邦溪鎮、七坊鎮、金波鄉、青松鄉。
十八、國有農場場部(5個):東太、東和、八一、長征、樂光等農場場部。
十九、林場場部(3個):吊羅山林區、霸王嶺林區和黎母山林區場部。
完善城鄉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設。推動垃圾分類和城鄉生活垃圾全量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省域中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垃圾分類收集和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系統,完善各縣城中心鎮、特色產業小鎮及國有農(林)場場部的垃圾收運系統建設,推進垃圾分揀處理的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在海口市、三亞市推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建設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項目。“十三五”期間統籌布局建設市縣垃圾處理設施,鼓勵跨市縣、跨區域建設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升級改造現有18座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設施;新建垃圾轉運站57座。進一步延伸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全覆蓋。開展城鄉存量垃圾治理工作,對我省現有垃圾場采用就地封場或異地處理方式進行存量垃圾治理。逐步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開展城市全面保潔行動和維護修復城市自然生態系統。深入開展“潔凈城鎮”“清潔家園”專項環境衛生整治,加大對居民社區、園林綠地、內河內湖等重點區域及人流密集場所的環境衛生治理,推進城鎮綠化、美化、亮化、彩化、凈化建設。加快推進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積極實施城市山體、水體、綠地修復等城市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推廣屋頂綠化、立體綠化,建設綠地廊道,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擴大綠地、水域等生態空間。組織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小鎮創建活動,增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設園林綠化精品工程,不斷提升園林綠化水平和人居環境質量。到2020年,城鎮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0%以上。
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推進我省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出臺《海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實施細則》,推進創建生態文明市縣、生態文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培育不同層次的生態文明先行先試示范區,繼續推進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海口、三亞、儋州、洋浦、瓊海、萬寧、白沙、瓊中、保亭等市縣(區)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萬寧老爺海澙湖、昌江棋子灣創建國家級海洋公園,加快三沙市、三亞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鼓勵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小康環保示范村等多種創建活動。到2020年,80%的市縣建成生態文明市縣,80%的鄉鎮建成生態文明鄉鎮,80%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態村。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