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09 14:38
來源:中國水網
≥3.5
3.67
完成
8
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
%
≥85
89.1
完成
(二)“十三五”環境保護面臨的發展形勢分析
1.發展機遇
(1)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建設,為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試驗平臺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相繼出臺,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和制度體制的綠色轉變,生態文明已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和推進的重點,在頂層設計、政策取向、體制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將為環境保護提供更多的良好機遇。中央支持福建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探索構建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導向的環境治理體系和生態保護機制,為廈門市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試驗平臺,有利于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感受最直觀、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2)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減少污染物排放、緩解環境壓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適應經濟新常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相協調。“十三五”期間,我市經濟發展將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資源環境要素投入呈下降趨勢,能源消費總量增速下降,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比重逐年下降,污染物排放進入收窄期,環境壓力呈高位舒緩態勢。經濟新常態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都在向有利于減少污染的方向調整,有利于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3)新《環保法》和《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實施,為環境質量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新《環保法》和《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形成了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公民進行違法舉報、社會組織依法參與、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多元治理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全面、完善、長效的環境治理機制體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面、多元、深入地構建政府責任體系,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保駕護航。
(4)公眾環境意識提高,為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公眾環境意識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熱情日益高漲,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更加堅定,全民上下有望統一思想,真正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態文明、合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社會氛圍。
2.面臨挑戰
(1)資源能源約束趨緊,資源能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
廈門市生態優勢比較明顯,但也面臨加快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壓力。“十三五”期間,在中央支持福建廈門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確立福建廈門作為全國第二批自貿園區建設試點、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和對臺戰略支點城市的基礎上,廈門將進入城市轉型和跨島發展的加速期,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建成區面積和常住人口進一步增加,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進一步提高,資源和能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用地保護的沖突將會更加突出。廈門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城市供水水源80%來自市域外的九龍江,水資源人口承載力超載嚴重,且赤字有擴大的趨勢。廈門城市生產生活能源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為主,是典型的能源消費型城市,但能源自給率不足1%,主要依靠外運,能源利用對域外的依賴性強。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