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和土壤是密不可分的,場地土壤修復中地下水污染問題無法回避”,6月29日上午,在“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固廢處理處置技術深度論壇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陳鴻漢指出,“我們應當從發達國家土壤修復過程中的教訓,充分重視場地修復過程中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充分認識到場地修復過程中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難度與長期性。”
圖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陳鴻漢
陳鴻漢首先介紹了我國地下水鉻污染背景,我國涉鉻企業數量多、分布廣,鉻污染源形態各異;含鉻廢渣堆積面積大、且大多環保設施不完善,易引起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的污染;鉻污染源所在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污染過程及其特征差異明顯,污染防控難度大;目前缺乏有效的風險防控技術和管理支撐,地下水鉻污染事故頻發,倍受社會各界關注。
“修復前要先做調查”,陳鴻漢說,調查內容包括水文地質條件、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地下水污染源調查、地下水環境現狀監測、環境水文地質勘查與試驗等方面,對可能污染的部委開展包氣帶(即通常說的“土壤”)污染調查。
談及地下水鉻污染控制技術,陳鴻漢建議一般采用二類方法,即水力截獲和原位處理。
水力截獲適用于各類污染強度的地下水修復,尤其在突發性地下水污染的情況下作為應急技術手段。另外,必須建立在污染地下水流場清楚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水力截獲井的優化布置可以實現低成本的解決。該措施一般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適用性比較強。其缺點主要表現在必須滿足地標受納水體的要求。
原位處理最有效是PRB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投資與處理費用低,幾乎不占用土地,對污染物類別與濃度適用范圍寬,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強。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