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2-31 08:40
來源:中國固廢網
3月15日于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七屆固廢高級沙龍上發布的《固廢綠皮書》中指出,現在居民主要擔心的“二噁英”問題,在美國、德國、日本環境部門最新公布調查報告中顯示,現代化生活垃圾焚燒廠已經不是二噁英的主要排放源。另據中科院環境生態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在我國金屬生產排放的二噁英在總排放量、向大氣的排放量以及向殘渣的排放量中均占有最大的比例,成為二噁英的主要排放源。
在9月1日于北京召開的第29屆國際二噁英大會上,來自世界上4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100名代表對環境中的“重復殺手”——二噁英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2月10日~11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研究員在“2009中國固廢高級論壇”上強調了二噁英對人體的危害:焚燒排放出的數十種有毒物中,毒性最大的二噁英是一種有毒的含氯化合物,具有溶于油脂、難降解有機物(POPs),其持久性取決于半衰期(約14年到273年),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
面對二噁英對人類生命安全產生的威脅,民眾產生了諸多的疑慮。控制二噁英,我們國家有什么樣的行動呢?
在由清華大學與中國固廢網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固廢高級論壇(第三屆中國固廢高級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余剛教授表示,早在2003年我國就啟動了《中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國家實施計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04年加入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明確規定:在履約“國家實施計劃”過程中抓緊建立和健全我國的POPs污染控制標準、法規體系,加快二噁英現有源控制技術的開發,積極培育POPs廢棄物和污染場地治理市場。
我國在充分借鑒、引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采取了有效的法規措施、政策措施和管理措施。制定了詳盡的二噁英控制行動的近期、中期、遠期三階段計劃。2010年前完成對現有重點源的排放情況的系統監測與調查;修正和完善排放因子,建立UP-POPs的動態清單及數據庫;完成對重點排放源的選點示范。2015年前建立和強化市場準入制度,淘汰易生成和排放UP-POPs的規模小、技術落后的設施。2015年前完成基準年重點源排放量40%(總量的20%)的削減;完成基準年排放量80%(總量的40%)的削減;建立非故意產生POPs減排的長效機制,更新清單和重點源名單。2025年后持續推進非故意產生POPs的減排。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