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入,同時,改革和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比如,老百姓開始關注垃圾填埋場、焚燒廠的選址問題,關注臭氣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2月10日-11日召開的2009中國固廢高級論壇上,專家們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力圖為“垃圾”問題的解決找到好的出路。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包括全世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都遇到了問題,垃圾圍城問題,焚燒和填埋等處理方式的問題。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祥信認為,垃圾圍城是城市發展的產物,原因一個是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人口集中從而帶來了垃圾處理的難題,因為人口集中產生量很大,處理難度也是越來越大。垃圾圍城是許多國家都出現過的問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一個大都市,像上千萬人口的城市的垃圾產生量非常大,一天是一兩萬噸,需要快速的無害化處理。每天幾萬噸垃圾都要在當天處理掉,這就需要我們現在的處理設施可以滿足全速、全量的處理方式,國內外采用全量、快速的處理方式,現在來說就是兩種,一個是填埋,一個是焚燒,這是大規模的處理垃圾的方式。而垃圾分類與資源利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垃圾最終的處理量,它不能滿足大都市垃圾快速、全量、無害化處理的需要。
要想避免垃圾圍城窘境的出現,那就要求垃圾收集系統日產日清,這不是容易的事。
郭祥信說,垃圾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垃圾處理也是不可回避的,生活垃圾是所有公眾共同產生的,必須要得到處理。就像人們飲食習慣不當造成高血壓、高血脂一樣,人們的高消費造成了高垃圾產生量,也造成了垃圾處理的高難度,高風險。從政府來說,需要從長遠來考慮,考慮先進的分類收集,資源利用這個理念,但是近期垃圾處理必須要進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分類收集是減少處理量的好方法,但是不能最終處理,不能解決都市垃圾處理的問題,垃圾焚燒也是咱們選擇的無奈之舉。他介紹了世界各國垃圾處理發展的歷史,基本上是走過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完善階段。我們國家現在由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起步階段到現在的發展階段,政府投入資金建設了很多垃圾衛生填埋場,也投資了一些現代化的焚燒廠,還建了一些綜合處理廠,基本上現在走到了發展階段。那么完善階段,就是說在這個基礎上要發展強化資源回收利用,就是3R,要重視可持續發展,提倡循環經濟,提倡零填埋,另外將不可回收的焚燒進行回收熱能,這就是現在發達國家采取的這種方式,發達國家現在是50%以上的垃圾仍然用焚燒方式進行回收熱能。
接受中國固廢網記者采訪時,來自北華大學的蘇承慧教授針對垃圾焚燒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這方面,我國法律確實是存在著不太完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現有法規的落實和執行力度很不夠,在垃圾焚燒方面,有的企業拿了政府大量的補貼,但是卻沒有解決相關的問題,他覺得這個應該加強檢查。另外,他認為垃圾處理應該從源頭上減量化,因為垃圾里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不分類就焚燒就是浪費,同時又造成大氣污染隱患。最后,他認為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系統的問題,非常重要,那就應該采取多方聯動的辦法,產業是一方面,社會的教育是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包括法律的完善和制定又是一方面,所以說國家應該出臺一個多方聯動的體系或機制。
一位來自北京市海淀區的基層人士說,垃圾處理不僅僅是焚燒,而是要用分類處理,焚燒處理和填埋處理,三個缺一不可,垃圾不是簡單的一燒了之。另外,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都要嚴格按標準建設,嚴格按標準運行,嚴格按標準去管理,政府要去嚴格地監督檢查,這些都是前提條件。
他談到最近對于垃圾焚燒的輿論情況,談到他參加的一些關于垃圾焚燒的論證會。認為現在建設垃圾處理設施,關鍵在于與民眾的溝通,現在建設垃圾焚燒廠的選址已經發展到了3到5公里范圍內的民眾都在反對,而我們國家的標準是300米距離。如果再延續下去,恐怕是10公里、20公里都來反對,這都很難說的。這位基層人士覺得民眾激烈反對是有情可原的,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沒有溝通好,現在有不正確的輿論導向,也有一些不正確的所謂科學家在誤導,正確的聲音失聲,不正確的聲音像瘟疫一樣在蔓延。應該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另外政府的法律法規,關于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垃圾處理設施的所有的法律法規應該更進一步的健全。
一位來自國外工程公司的參會代表也在中國固廢高級論壇上參與交流,他認為垃圾分類和焚燒并不對立,垃圾分類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焚燒的效率,而且減量化在目前中國的現狀下,應當說可以做到非常有效,可以減少非常大的垃圾比例。
他說,在中國,因為垃圾分類沒有很好的實施,所以垃圾的成分非常復雜,比如說我們的垃圾里,除了可以賣錢的塑料瓶子、金屬罐子、報紙已經被回收之外,有很多物質對于環境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電池,還包括含氯的一些塑料袋等等這些東西。因此在生活垃圾焚燒的時候,很多時候要承擔一部分處理工業固廢的責任,而生活垃圾和工業固廢兩方面實際上是有很大差異的。另外,我們垃圾分類不完善,導致垃圾熱能低,水多,這在運行過程當中就會帶來問題,這些方面如果能夠綜合考慮的話,對于垃圾焚燒的推廣,是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的,他個人是非常支持垃圾焚燒的。
所以,對于我國垃圾處理問題,僅僅糾纏于“燒或不燒”可能是舍本逐末,關鍵是要從根本上將垃圾問題本身思考清楚。(全新麗)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