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8-10 13:45
來源: 環境衛生工程
作者: 劉建國
導讀
生活垃圾首先是污染源,其次才是有條件的資源。
分類收集是現代化垃圾處理的要件,但不是前提。
生物處理是我國未來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優化的關鍵環節,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的產生和排放與每個居民都有息息相關,因而垃圾處理受到公眾和社會廣泛和深入的關注,是我國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
我國生活垃圾的規范化管理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生活垃圾處理則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生活垃圾處理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4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8%,基本形成了衛生填埋與焚燒發電并舉的技術格局。
盡管如此,我國生活垃圾處理中仍存在各種各樣的爭議,如生活垃圾究竟是資源還是污染源,分類收集是否是現代化垃圾處理的前提,在焚燒發電快速擴張的背景下生物處理是否還有發展的必要等。本文將對上述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熱點之一:生活垃圾:資源還是污染源?
生活垃圾是環境衛生行業的管理對象。要處理好生活垃圾,必須先厘清對象的基本屬性,否則容易誤入歧途,或產生誤導。生活垃圾是固體廢物的一種,是已經喪失了原有利用價值的物質。
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生活垃圾首先是污染源,在其收集運輸、處理處置、資源能源回收利用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對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介質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生活垃圾是具有負價值的“商品”,無論采用何種處理方式,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處理成本。當然,處理方式不同,相應的污染程度和處理成本也不同。在支付合理的處理成本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和降低環境風險,是垃圾處理技術不斷進步、系統不斷優化的主要驅動力。
媒體上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出發點是好的,在環保宣傳上有其積極意義,但在科學上是禁不起推敲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生活垃圾中蘊含著物質和能量,這些物質和能量的回收利用在生活垃圾管理策略中無疑居于高度優先地位。但是,要實現垃圾中蘊含的物質和能量的回收利用,必須有新的物質和能量輸入,同時必然產生新的污染排放,即要付出相應的經濟成本,也要付出相應的環境代價。
在物質屬性上,生活垃圾主要就是碳、氫、氧、氮、硫、鈣、硅、鐵、鋁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如果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的確可以做到物盡其用,甚至全量回收利用,但是如果回收利用的經濟成本高于其固有價值,全生命周期污染排放也高于其它方案,那么這樣的回收利用就是得不償失的和不可持續的。因此,如果說生活垃圾是資源,也是特定時空背景下有嚴格條件限制的資源,這個限制條件就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平衡。
由此可見,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應該是污染源,而不是資源。如果不承認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源,政府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向居民征收垃圾處理費,同時按照處理量向垃圾處理運營企業支付處理費就失去了正當性。如果認為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資源,政府應該鼓勵居民多產生垃圾,向居民付費購買垃圾,同時向垃圾處理企業收取利潤才是符合邏輯的做法。
生活垃圾的首要屬性是污染源,這一定位意義重大,決定了垃圾處理的出發點是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即實現無害化;決定了作為“污染者”的居民對垃圾處理負有當然的責任,分類、減量、付費都是居民應盡的基本責任;決定了政府是垃圾處理資金投入和運營監管的責任主體,不能以市場化之名推脫其必須擔負的責任。
在我國當前的大環境下,應該突出強調垃圾的污染源屬性,而不是渲染垃圾的資源屬性,否則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是助長了一些不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打著“吃干榨盡”、“全量資源化”的旗號擾亂公眾視聽,惡化了規范的焚燒發電、衛生填埋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的輿論環境;二是淡化了居民作為“污染者”在垃圾處理中的當然責任,加大了垃圾分類、減量及處理工作推進的難度;三是模糊了政府和企業在垃圾處理事務中的界限,造成垃圾處理設施投入不足、運營不善、監管不力的連鎖反應問題。
總之,生活垃圾的污染源屬性是首要的,資源屬性是其次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需要從生命周期角度加以審視。當我們將生活垃圾作為污染源加以治理時,必須要考慮其資源屬性,盡可能回收其中蘊含的資源與能源。與此同時,當我們將生活垃圾作為資源加以利用時,也要考慮其污染源屬性,控制資源化全過程的二次污染,以及產品應用可能帶來的長期環境影響。
熱點之二:分類收集:前提還是要件?
200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等8個城市被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2015年,住建部等5部委公布全國首批26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已走過十余個年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毋庸諱言,真正的實施成效與政府預期和公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距離。與分類收集舉步維艱效果不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快速擴張,由此引發了社會上對分類收集是否是現代化垃圾處理的前提的爭議。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舉步維艱效果不彰的癥結何在?
首先是目標不現實。談到分類收集,從中央到地方提的第一個目標都是資源回收,垃圾減量。但是,由于活躍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廢品回收系統的巨大貢獻,我國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實際上已高達30-40%以上,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通過分類在源頭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的空間已經很小。
編輯: 李曉佳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