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9-09 11:18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者: 張問之
金鐸:《決定》提出“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環境治理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等特點,研發成本較高、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我們期待進一步加強政策一致性和穩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信心。瀚藍環境近年來積極參與綠證交易、碳交易等,旗下多個固廢處理項目已開展綠證申領工作,已核發約70萬張綠證。
薛濤:綠色理念、科技依托、法治和市場配置等,將對綠色低碳發展產生長期的根本性的影響。
徐欣:《決定》提出,“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相關標準體系的持續完善,有助于引導資金流向,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提高產品的市場透明度和可比性,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建立全球行業共識框架。其中,綠色低碳投資標準體系的新變化,可總結為“兩個趨同”“兩個延伸”:多層次市場間的標準協調與趨同,法規強制性與主體自愿性的趨同;體系建設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延伸,議題實質性從財務層面到影響層面的延伸。
“碳排放雙控”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
上海證券報:《決定》提出“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這一部署有哪些重要意義?
李毛:能耗雙控聚焦能源消耗的總量控制和強度降低,碳排放雙控則側重于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控制和強度降低。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不僅徹底打破了能耗雙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化工產業的約束,而且能夠更好地服務“雙碳”戰略,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全球范圍內形成零碳經濟競爭新優勢。一方面,可以倒逼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和產業扶持等政策,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替代能源、礦產等傳統生產要素,形成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推動經營主體調整經濟行為,激發綠色發展內生動力。
劉培勛: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是“雙碳”戰略的一項基礎性、前置性制度變革,有助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日,北方稀土發布綠色低碳管理工作指南,通過對節能降碳工作實施標準化、常態化和實用化,積極打造稀土行業節能綠色低碳發展標桿企業。
何昌福: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須創新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包括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定碳排放標準和監管機制等,從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這對碳排放密集型行業影響深遠,企業應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也將促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金鐸:實行碳排放雙控,將在全社會范圍內更大力度地推進碳減排工作,需要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和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同時,相關措施更合理、更科學、更精準,綠色能源的使用占比將在整個社會經濟層面有所提高,引導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源,實現企業生產全鏈條的低碳綠色化。這也將倒逼企業采取更加低碳的技術、工藝和集約化的治理模式,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環保行業應抓住這一轉型機遇,從無害化向資源化、能源化發展。
薛濤:碳排放雙控對能力建設、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產業界要有充分的認識。
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
上海證券報:從您所從事的行業來看,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有哪些著力點?
李毛:具體到煤炭化工領域,要持續做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是科學降碳,增強綠色發展韌性。二是精準減污,厚植綠色發展底色。三是縱深擴綠,繪好綠色發展藍圖。四是聚力增長,更新綠色發展氣象。以縱深擴綠為例,擴綠不是簡單地搞綠化,主要體現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力度、速度和成效上:把鏈條做優,圍繞生態鏈布局產業鏈,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不斷推動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把項目做新,確保項目起步就是綠色,落地就實現近零排放、效益最大化;把產品做綠,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各環節、全過程,提升含綠量、含新量,降低含碳量。
劉培勛:一是加快研發和應用。公司自主研發萬噸級輕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工藝技術,較單級沉淀工藝電耗降低29%,廢水量降低34%,碳減排80%,已在多家企業應用,并入圍“原材料工業20大低碳技術”。二是建設綠色升級改造項目,推動稀土產業“向新逐綠”發展。三是加快產業協同。聯合開展綠色技術研發和攻關項目,共享研發成果和經驗,制定綠色低碳標準和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四是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堅持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開發高端產品,提高稀土產品附加值;加強數智化建設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化謀劃,分層分類系統推動智能制造創新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打造“經濟高質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產業良性循環”的綠色稀土產業發展體系。
金鐸:一是加強技術創新與應用。持續投入研發,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綠色低碳技術,并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提升節能降碳整體效率。二是加強綠色環境權益的開發與管理。積極抓住機遇,推動環保業務與綠色環境權益的協同發展,把碳減排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三是促進固廢資源化利用。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深入推進循環再利用、深度資源化,從“外部成本業務”轉型為“價值創造型業務”,挖掘固廢資源化的產品利用價值與碳減排潛力。四是積極延伸產業鏈條。利用已有的業務布局,積極在綠色低碳領域探索新的業務發展方向,如資源回收利用、環保服務的前移等。
薛濤:首先,跳出環保看環保,比如從工業制造業角度看環保,從化工、冶金等的生產工藝全過程來看環保,將一部分適宜的“無害化”轉為“資源化”,將末端治理改為全過程伴隨,甚至開發出某種新技術來實現環保企業的蛻變升級。其次,數智技術總體都會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環保企業也要積極運用它。最后,環保企業可以關注其下游客戶的集群現象,有的放矢,關注某類工業產業轉移或者升級的趨勢,提前布局。
編輯: 李丹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