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9-19 10:0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毛茂喬
效果評估
實施主動漏控管理前,該片區產銷差水平約為50%左右。通過大用戶舊表改造更換安信電磁水表和ThinkWater?漏控系統助力小區DMAs的持續建設兩大關鍵舉措后,示范區以每年降低10%的速度產銷差持續下降。到2016年底,示范區產銷差已由建設初期的50%多下降到30%左右,成效非常顯著。
效益評價
上海閘北漏控示范項目的建設,使得該區域內產銷差下降了20%,累計降低漏損水量超過500多萬噸。同時通過對示范區運營管理的總結,也形成了各類漏損控制管理的標準,給上海城投水務集團供水分公司各營業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集團進行了大力的推廣。通過復制閘北示范區的成功經驗,供水分公司(日均供水量440多萬噸)產銷差已累計下降5個百分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數據處理能力
通過數據擬定、參數估計、插值等算法對基礎數據進行整合及清洗,運用大數據云平臺技術對在線數據進行實時預警監測,異常問題快速發現并響應報警提醒。
8.高平自來水公司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建設
案例申報單位: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推薦單位:高平市自來水公司
效果圖片
案例簡介
高平市自來水公司成立于1981年,在智慧水務建設實施之前,存在因為歷史問題造成的城區供水不均勻,城區共有三個供水廠,各自進行管理使得在各個供水廠交界區域的居民有很多的不便利,在后期進行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的建設后已經將城區的三個供水廠整合統一管理,建立成為了一個輻射面積9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16W人的供水公司。
案例亮點
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以“業務整合、互聯互通、融合共享、智能決策”為內涵,緊扣企業發展戰略,從水務信息整體化的視角出發,以業務流程化、標準化為基礎,以數據集成共享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智能決策分析為引導,以領先行業信息化高水平為目標,實現從數據零星分散向大數據資源集中、從獨立設備向物聯網互聯互通、從系統孤島向系統全面集成、從業務需求支撐向決策分析支持的轉變,以推進高起點、高標準地“智慧水務”建設。
在整個高平市自來水公司管控一體化平臺的建設中,我們深入的與高平市自來水公司的各個部門進行交流,為高平自來水公司定制開發了一些他們特有的功能,得到了客戶公司各個部門和領導的高度評價,在使用中也有效的提高了公司在日常事務上的效率。
效果評估
在智慧水務管控一體化平臺運行之后,有效的解決了公司在之前存在的關于生產調度,管網漏損,電耗過高的問題。
管網漏損率依托于軟件系統的水量分析,公司重點解決了5個高漏損率的區域,使用期間,漏損率連年下降,從25%以上的漏損現已經降到了15%之內。在公司沒有新建水廠的情況下為保證了新增3000余戶的用水。供水能耗從每噸水1.6度電,降低了25%。調度管理周期從原來的1-3個小時到現在10分鐘之內對整個管網的控制調度。
智慧管控分析根據運行三年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在出現生產或者管網事件之后,分析之前的操作,進行最優方案的分析,并反饋給管理者,給管理者進行處理方案的優化提示。
效益評價
(一)經濟效益
1、降低漏損、提高產銷差
依靠先進的監測工具和運行的DMA漏損控制系統,供水管網漏損率從23%降低至15%以內。
2、供水安全,降低損失
通過智慧水務平臺建設的實施,建設全方位的物聯網感知系統,對制水、送水、用水、污水處理實現100%的設備安全運行。
3、實現被動到主動
實現對設備和管線的監測,利用流程業務自動化處理,實現人為、自然破壞的監控,實現100%的被動發現到主動發現。
4、業務流程自動化
整合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建立整個集團大統一業務流程,利用先進、成熟的業務流程管理平臺,實現業務流程的100%自動流轉,提升管理水平。使用先進的移動辦公終端解決PC終端帶來工作不方便性,提高90%的辦公效率。
5、節約管理費用和庫存成本
信息化系統自動作業代替了人工工作,帶來人員成本的節約和辦公成本的節約。能有效管理庫存,降低庫存并節省成本。
(二)社會效益
1、大大增強供水的安全性;2、企業信譽度提高:企業能夠以一種快捷、準確的方式為客戶提供信息與需要的服務,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和企業業務能力;3、核心競爭力增強:為決策者提供有力數據支撐,增強決策的準確性,提高核心競爭力;4、對外合作能力增強:擁有先進的IT系統,可改善企業形象,使得企業與外部的合作地位加強。
9.東莞常平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技術
案例申報單位: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
效果圖片
案例簡介
針對城鎮供水管網漏失嚴重,水資源巨大浪費等問題,開發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技術,集成管網監測、管網建模、科學分區、壓力精細管理技術,并進行示范應用及技術推廣。東莞常平鎮面積108km2,供水面積72 km2,DN75以上管網長度330公里,總人口50余萬,自來水廠供水能力28萬m3/d,實際供水量約為22萬m3/d。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 供水研究中心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