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5-11 10:0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毛茂喬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開啟,環境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然而,在產業飛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型企業數量眾多,呈現出“小“”散“甚至”亂”的局面。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和跨界而來的巨鱷壓力,中小企業如何保持高速增長,從五萬多家環境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獲得資本青睞的“獨角獸”?
一、初識牛羚、瞪羚、獨角獸
在政策頻頻利好的大背景下,快速奔跑的環境企業就像敏捷、有韌勁、有靈性的牛羚、瞪羚和獨角獸。
通常來講,牛羚企業是指規模小但卻像牛羚一樣有強大的生命力,克服重重困難、頑強成長向前狂奔的企業。
瞪羚企業是指像瞪羚一樣高速成長、跳躍式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
獨角獸企業的說法最早流行于硅谷,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70億人民幣)以上,能給行業帶來顛覆式創新的初創企業(尚未上市)。
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可能有更具體的認定標準,比如要求企業連續兩年營收年均增長30%以上,最近一年營收達500萬元以上才能稱作牛羚企業;要求企業連續三年營收增長40%以上才能稱作瞪羚企業。
環境領域的這三類“神獸”具有的特點是:在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成立時間不長但業績快速增長;營收規模在千萬到億的量級;非常有潛力塑造產業新方向。
在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成都高新區等全國多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瞪羚企業受到很多優待,如政策激勵、政府扶持、融資支持、配套保障等。一個地區的這類企業越多,表明這一地區的創新氛圍更好,活力更足。2018年3月起,獨角獸企業更是受到A股IPO開綠燈的“照顧”。這一系列的優惠措施極大地鼓舞了中小企業前進的動力,中小企業也紛紛開始嘗試申報。
二、牛羚企業和瞪羚企業成長中的“三大命門”
當前中國環境企業有5萬多家,按照E20研究院的分類它們形成了由300余家優秀的環境企業組成的金字塔產業格局:約20家資產規模在300~500億之間以投資運營為核心的重資產環境集團;約50家資產規模在100億左右的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約100家以技術服務為核心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領跑者;約100家高性能、高標準的設備制造服務商。E20分別稱之為A、B、C、D方陣。顯然,牛羚企業和瞪羚企業活躍在C、D方陣中。
5萬多家環境企業里,中小企業占據絕大多數。在中國,每天有一萬家創業公司成立,但其中的90%都活不過18個月。這些“小而美”的公司能存續幾年的時間,已是佼佼者,但要想長成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參天大樹,依然需要面對成長過程中無數的疾風驟雨。
當然,即便在發達的歐美國家,中小環保企業依然為數眾多,如細胞般快速的迭代,也是這個領域的一種行業生態。到底誰將成長升階,誰能維持競爭力小而靈活,而又有眾多小企業被淘汰,分析其背后原因十分重要(其實大企業也有崩塌的風險)。環境領域的中小企業表觀上遭遇的困境是市場擠壓、資本匱乏、人才流失、管理不善,而背后深層次的邏輯可能是:
(一)戰略目標過短,定位不清晰
一個企業短期內盈利是容易做到的,難的是長線經營。創建企業時可能只考慮了近期的優勢和收益,沒有對自身在行業中的位置進行精準的定位,沒有對未來的戰略目標、經營構想、需要的資源和條件制定全局的規劃。因此容易被快速變化的市場牽著走,面對沖擊時應對能力很弱。
從這點而言,在PPP領域E20研究院也一直強調戰略中應注重長期的“運營”視角,而近期PPP中的PFI模式中的工程導向就很難培養出穩定增長的商業模式,即便公司規模由此做得很大(相關閱讀→規范之下PPP應走向何方——再定義PPP里的運營)。
(二)商業模式創新不足
當前的環境產業,已由單一的設備服務、工程服務、投資運營服務向尋求整體環境效果服務轉變,完成了從“點”到“線”到“面”三個時代的跨越。相應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豐富更新,從設備提供到EPC到BOT/BT/TOT/O&M再到PPP。隨著競爭者的不斷涌入,陳舊單一的商業模式可能很快就會撞到天花板。例如傳統水務EPC的增量空間幾乎走到了末路,此外EPC業務的穩定預期角度的缺陷也是命門。
對比來看,以可持續現金流為優勢的北控光大等所曾依賴養成的特許經營模式的黃金資產已經一票難求,而如深圳長隆、神美科技所處在的藥劑行業曾經不被重視,卻同樣以可持續現金流的優點引人矚目。
(三)融資成本更高,融資渠道更少
據《中國社會融資環境報告》統計,當前我國社會融資(企業)平均融資成本為7.6%,而這僅是承擔融資利率對應的成本,真實的平均融資成本超過8%。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大部分高于10%,無疑給中小企業的生存帶來很重的負擔。
從融資方式來看,銀行貸款仍是企業融資的首要渠道,占比54.84%;中小企業因缺少資產抵押、盈利水平較低,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在資金尋求“安全性”的趨勢下,以前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紛紛出現轉型,由服務于投資轉向服務于消費,由服務于中小企業轉向服務于個人、政府平臺和大型企業。
三、生態位錯位、差異化集中助力牛羚企業和瞪羚企業突破
環境產業的未來格局,無論是市政還是工業,無論是相對成熟的傳統水務還是“喧嘩騷動”的環衛與危廢,集中度都會進一步提高,但各個細分領域依然留給大量中小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牛羚企業和瞪羚企業可以通過生態位錯位競爭策略和差異化集中策略找到突破式發展的路徑。
(一)生態位錯位競爭策略
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據一定的位置,發揮自己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和作用,這就是“生態位”的概念。生態學中有許多與企業戰略相通的法則,很有意思(相關閱讀→薛濤視頻:二十年水業縱深,貫穿生態未來)。
同質產品或相似的服務,在同一市場區間競爭難以同時生存,容易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因此需要“錯位”。錯開生態位的主要途徑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態位不與同行重疊,避免無謂的市場競爭。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 供水研究中心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