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2-11 10:0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毛茂喬
近年來,智慧水務已成為水務領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水務市場的格局正悄無聲息的發生著變化。騰訊正在搭建自己的智慧水務團隊,華為通過物聯網驅動行業數字化轉型,阿里云ET環境大腦強勢來襲,百度、移動、電信紛紛與水務領域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面對互聯網巨頭和通信運營商的跨界進入,作為傳統的水務企業或者智慧水務解決方案提供商,應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借助合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智慧水務之路?為此,筆者特別梳理了智慧水務的跨界戰略合作,試圖勾勒出智慧水務企業間的生態格局,助力企業搭建生態產業集群。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智慧水務細分領域的跨界戰略合作情況如下(信息來源:公開資料整理;2017年為主,其余為關聯主體)。筆者分類后,嘗試總結出一些規律和趨勢。
攜手通信技術運營商,搭建智慧水務感知網絡
不難發現,最典型的跨界合作方是通信技術和通信運營商,如華為、電信、移動、銳捷科技等。按照筆者粗略的分類,智慧水務細分領域的兩大產業主體分別為水務集團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其中后者包含工業設備系統集成商、軟件系統集成商、云服務商等。工業設備系統集成商里包括電氣自控類企業(如西門子、施耐德、ABB)、水表類企業(如青島積成、新天科技、三川智慧、智恒科技)、水泵類企業(如南方泵業)。在物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通信運營商的參與無疑給這些設備類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帶來領先的科技優勢,而且對未來市場的開拓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智慧水表是水務行業實現萬物互聯的重要媒介
物聯網是時下非常火爆的概念。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是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等。萬物互聯(IoE, Internet of Everything)將人、事務、數據和流程結合起來,使網絡連接更有價值。萬物互聯在物物聯通的基礎上增加了人的角色,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水表能直接反映用戶的水量使用情況,最貼近用戶,因此水表是實現水務行業萬物互聯的重要媒介。智慧水表不僅僅有儲存數據、遠程傳輸數據等功能,可大量縮減人工抄表的成本,提升供水服務效率;未來還有望成為用戶與水務企業之間互動溝通的基本設施。并且,通過智慧水表對終端用戶的用水大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可實現更精準的水資源管理,用科技手段促進科學用水、節約用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水表類企業如此活躍了。今后隨著智能遠傳水表的革新和成本下降,水務行業可能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2017是NB-IoT規模商用的元年
光有感知層的基礎設備不夠,通訊傳輸技術將分散的設施織成一張網。結合對智慧水務和萬物互聯的認知和理解,NB-IoT(基于蜂窩的窄帶物聯網)技術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據國信證券分析,截止2017年,電信、移動和聯通分別有30+萬座、14.6萬座和8萬座NB-IoT基站。
NB-IoT 在技術上和現有的手機網絡是共通的,它的優點是對網絡帶寬的要求低、功耗低、連接多、覆蓋廣、運營成本低。2017年是NB-IoT規模商用的元年,NB-IoT智慧水表在深圳、鷹潭、福州等城市的部署已初具規模(量級為10萬只)。預計到2018年底,三大運營商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NB-IoT網絡。
(三)寫標準、搭實驗室、建平臺成深度合作趨勢
雙方的合作形式呈多元化,最常見的是加快某一特定技術的應用或水表的部署,更為深入的還有編制“智慧水務數據采集及通訊協議”相關標準、成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搭建公共資源與數據應用平臺等,以擴大影響力,朝著行業標桿的方向努力,同時營造更好的產業環境。
電氣巨頭握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拓展市場
跨界合作聲勢浩大,業內的互動更為頻繁、出現更早,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組合,即各自在生態位上發揮作用。施耐德電氣作為全球自動化領域和能效管理的專家,在水務領域有超過35年的成功經驗,能提供從生產控制、運營調度到企業管理應用的智慧水網整體解決方案。南方泵業、新天科技也都是水務行業的老兵。施耐德電氣結合南方泵業在水泵領域和新天科技在水表領域的優勢和地位,覆蓋取水、輸水、凈水、排水全環節,在水力模型系統、產銷差和漏損管理系統、智能表、整體解決方案等各個方面加強合作,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促使水務企業的管理運營系統更輕松、更智慧。
插上“云計算”的翅膀,挖掘數據深層的價值
當下,數據已經成為水務企業的重要資產,甚至是核心資產。隨著企業內數據采集得越來越多,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也越來越復雜,對整體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的要求逐漸提高,這就催生了水務大數據與云計算、邊緣計算的結合。云計算顛覆了傳統水務企業“購買軟硬件產品”的模式,轉變成“通過互聯網購買服務和使用服務”的形式。它的優勢是計算能力超強,計算速度快,可以節省企業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的成本。邊緣計算則將部分數據在邊緣節點處過濾和分析,不用傳到遙遠的云端,更適合實時的數據分析和處理,節能省時、高效安全。如果把云計算比作整個智能系統的大腦,那么邊緣計算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和手腳。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 供水研究中心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