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25 09:59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方小鋒
今年7月,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撰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正式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發行。發布后收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和讀后感,不少給作者帶來了新的啟發,也開始籌備《道與得》的再版。
兩周前,本公號發布了薛濤對《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重新解讀《道德經四十二章解讀更新:二生三即為既要又要》。也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本文為原北京首創環保集團市場發展中心副總經理方小鋒的讀后感,作者分享了其對《道德經》中幾個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一、關于“沖氣以為和”
在《道德經》里有三處提到了“沖”字:“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我以為有幾層含義:
一是表達了“道 ”在靜止狀態下的特征。《道德經》四十五章中,“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結合上下文,這里的“沖 ”應是“盈 ”的反義詞,有虛空之意,“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中的“沖”也應該是這個意思。“道 ”從來不會滿、永遠不會滿、絕對不會滿,那虛空就是“道”的本來面目。莊子形象地將此描繪為“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莊子 ·齊物論》)。
二是用作“動詞 ”,表達了“道 ”的運動裝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沖氣好像沖咖啡一樣,水和咖啡互相融合一體,污水處理好氧池中的曝氣過程,既是物理過程,也有化學反應(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二))。
三是融合著用。“沖”這個動作能夠有效發生的前提是容器是“虛空”的,所以虛空的沖是沖這個動作的前提條件之一,所以這個“沖”字既描繪的“道”的靜止狀態,又表達了“道”發揮作用的過程。
二、關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 ”生“一 ”,因為“道無名 ”,無法定義,所以只能言說他的各種指代,類似于佛祖有萬千化生一樣,這里的“一 ”也是“無”,生出“二”,就是“有 ”,就是“是”,于是就有了“是”和“不是”的對 立,產生各種意見、觀點、判斷、對立和沖突,莊子《齊物論》中的“地籟、 人籟、天籟”那一段,對這種沖突描繪得很形象,最后都統一到“天籟”之中,這個境界就是“三”的境界,揚棄了、保留了、統攝了差別性的高度統一性,這種境界極難達到,吾輩凡夫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
三、關于“致良知”
“致良知”是從《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致知 ”中來,陽明先生認為,“致知 ”就是“致良知 ”,并且認為“致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慮出世之法,必須通過處理事務的入世經驗才能體悟,“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事親在君,即事君便是一物”。物有是有非,良知自會知之,若是正事,就致良知,若是非事,就必須真誠的不去做。所以除了正事,別無“致良知”之法。《大學》說“致知在格物”應該是這個道理。什么是良知?“ 良知 ”就是“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明”與“致” 同義。最后,陽明先生把《大學》就歸集為一句話:致良知。所以陽明先生到晚年只講“致良知 ”,其他都不講了。(參考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非常認同薛濤在《道德經四十二章解讀更新:二生三即為既要又要》文中所列的對應關系。
“道生一 ”對應“無善無惡心之體 ”,“本來無一物 ”,道就是“無 ”,因為其“無”,才給“有”留下了無限發揮的空間。“一生二”對應“有善有惡意之動”,與康德提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 ”有異曲同工之妙(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上|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下|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但“有 ”之后,是非、對立就來了,又需要更高的統一性才能把握,那個更高的統一性叫做“三”(是不是黑格爾稱之謂的“絕對精神“,這個我說不好),于是“三” 就來了,但是“三”很難把握,只能在實踐中體悟,對應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兩句。
“三生萬物”是最難的,如果把握不好“三 ”,則萬物與咱無關。吾輩凡夫一部分人是在“二 ”的階段;一部分人有了“三 ”的思想啟蒙,但沒有付之于實踐,處于空想階段;一部分人有了“三”的思想啟蒙又付之于實踐,最終體悟到“三”的境界。圣人、佛陀、上帝是證到且處于“三”的境界的,所以他們能創世、能造物,能“生萬物”。
以上是不成體系的隨心所想,班門弄斧,經供批判。
關于作者:
方小鋒
曾任北京首創環保集團市場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企業發展中心總經理,北京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中煤能源集團天津分公司業務經理。
往期書評
流水拾花: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人生若只是初見”
流水拾花: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二)“朝花夕拾,相見歡”
如需購買《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可掃描圖片下方二維碼: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