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11-07 11:54
來源:生態環境部
封面新聞: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已經近一年時間,請問目前運行情況如何?下一步在完善自愿碳市場建設方面,生態環境部還有哪些考慮?
夏應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后,我國推出的又一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自今年1月啟動以來,主要取得三方面的進展成效。一是構建基礎制度框架。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指導制定并發布相關配套制度文件,向市場主體提供全流程、全要素的規范指引。二是明確市場優先支持領域。我們首批發布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之后我們組織編制煤礦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節能方法學,來支持甲烷利用、交通節能等領域發展,進一步擴大市場支持領域。三是完成基礎設施和機構建設。組織建設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并已經上線運行,2024年1月CCER市場啟動。6月,國家認監委批準一批審定核查機構。截至2024年10月,已經公示減排項目44個,按目前已經公示的項目計算,預計每年可產生核證自愿減排量1137萬余噸。
下一步,我部將持續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一是強化制度設計。指導注冊登記機構與交易機構建立管理制度,加強機構內部管理。針對項目業主、審定核查機構等不同市場主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二是擴大市場支持領域。常態化地開展方法學公開征集和遴選評估。結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進程和有關行業的發展進步,適時更新方法學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和額外性論證方式,動態管理整個進程,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監管機制。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常態化監督幫扶和執法檢查工作機制,提升數據質量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嚴管、嚴查、嚴懲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弄虛作假行為。我們期待從以上三個方面完善自愿碳市場建設。
央廣網: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請問當前強制碳市場啟動以來有哪些進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對于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哪些計劃與工作重點?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您剛才說的強制碳市場,是我們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的一個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我國雙碳目標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強制碳市場是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我們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接近5億噸,成交額297億元,交易價格呈穩步上升的趨勢,目前在每噸100元這么一個價位上下波動,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今年以來,市場建設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和成效。
一是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在今年5月份,國務院頒布實施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這個《條例》出臺具有重大意義,是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門法規,為碳市場建設提供了上位法依據。《條例》與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額分配、注冊登記、交易結算這些算起來總共30多項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共同形成了我國碳市場多層級、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
二是持續加強數據質量管理。我們堅持將數據質量作為碳市場建設的“生命線”,不斷優化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實施關鍵參數的月度存證制度,開展“國家—省—市”這三級聯審,及早消滅數據質量隱患。目前,市場碳排放核算的規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都得到大幅的優化,滿足了市場平穩運行需要,也為碳足跡管理等其他相關政策提供了關鍵的數據支撐。
三是有序開展了發電行業2023和2024年度配額發放與清繳。組織制定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也就是您剛才問題中提到的方案,印發關于做好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組織各省市開展了2200多家發電企業的配額分配和清繳工作,確保市場的平穩有序運行。
四是做好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的基礎準備工作。為落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關于全國碳市場擴圍的任務要求,我們組織編制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并征求了各方的意見,印發實施了水泥、鋁冶煉行業等核算核查指南等4項技術規范,同時也正在推進抓緊編制鋼鐵行業的核算核查指南。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修訂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持續夯實數據質量,嚴厲打擊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積極推動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我們說的下一步擴圍的相關安排,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瞭望新聞周刊:今年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實施第三十周年,《巴黎協定》也將于明年迎來通過十周年。如何評價自加入《巴黎協定》以來,中國在履行協定、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努力?這次氣候變化大會中方將有何立場和期待?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