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7-29 17:11
來源:生態環境部
四是建管并重,健全機制,不搞“一陣風”。推動地方加強建設管理,確保建一個成一個,成一個用一個。建立問題發現機制,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共同指導省級、市級部門建立常態化摸排調研機制,以“四不兩直”方式開展現場調研,夯實治理成效。加強社會監督,與人民網合作征集群眾訴求,回應群眾關切,在解決問題中推動整體提升。
今年初,我們在2023年完成環境整治的行政村中,覆蓋各省份隨機抽取963個,開展調研評估,合格率90%以上。
各地積極探索出很多務實、管用、符合當地實際的經驗做法。例如,四川省巴中市鼓勵結合農民生產生活習慣,采取“分層資源化利用”方式,就近就地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第一層“自用”,通過家家戶戶的庭院經濟,實施污水資源化。第二層“大家用”:“自用”用不完的污水,用于澆灌周邊林地等農用地;第三層“備用”:“大家用”一次用不完的污水則儲存備用。
云南省文山州組織鄉村成立自建委員會,“政府出料、群眾出工”,既能滿足農民意愿、突出農戶特色,又能節約成本,還能保障建設質量,一舉多得。
一些地區在運維保障機制上,探索出財政預算安排一點、涉農資金整合一點、集體經濟補助一點、受益群眾自籌一點的“四個一點”的好做法,群眾主動性、責任感大幅提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我國南北、東西自然稟賦差異大,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習慣不盡相同,農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廣,治理成效鞏固難,需要科學施治、持續發力。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抓好《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落實,推動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工藝,以實現“三基本”為導向,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應管盡管、應治盡治,不斷鞏固和提升治理成效。
謝謝!
全國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答問三)
新華社記者:今年7月,碳市場上線已經滿三年。請問三年來我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還將有哪些安排和部署?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包括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性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兩個部分。強制和自愿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同向發力、互為補充,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有機銜接。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目前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于2024年1月正式啟動,目前制度框架體系已構建完成,減排項目和自愿減排量即將進入申請登記的窗口期,鼓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碳減排行動。三年來,全國強制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完成兩個履約周期,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進展:
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國務院印發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三項管理規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文件,共同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
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一網”是指建成“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布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兩機構”是指成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進行精細化管理。“三平臺”是指建成并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管理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策科學化。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優化核算核查方法,對企業排放關鍵數據實施月度存證,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智能預警,消除數據問題隱患。創新建立履約風險動態監管機制,督促企業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目前企業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內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
四是碳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4.65億噸,成交額約270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第二個履約周期的成交量和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增長19%和89%,且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較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近50%。同時,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48元/噸,上漲至7月26日收盤價91.6元/噸,上漲了90.8%。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發布更多領域的方法學,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探索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配額分配方式,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有序推進耕地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答問四)
總臺央視記者:我們知道耕地是農產品生產的載體,土壤安全又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與否。生態環境部在耕地生態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需要關注和解決的突出問題又反映在哪些方面?謝謝。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