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7 11:31
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三是對豐富交易主體和產品作出規定。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是對二氧化碳一種溫室氣體納入了管控,行業范圍還僅僅是發電行業,雖然這個行業排放量很大。交易產品只是碳排放配額現貨。《條例》規定,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范圍,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目標研究提出,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產品包括碳排放配額和經國務院批準的其他現貨交易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本著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按照《條例》有關規定,優化配額分配方式,逐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不斷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交易方式,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碳減排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剛才談到數據造假的問題,我們知道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請問,新出臺的《條例》在數據質量方面的規定是怎樣的?目前這方面的管理成效怎樣?今后生態環境部還將從哪些方面來加強管理,確保數據質量?謝謝!
趙英民:
謝謝您的提問。數據質量是保證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的基礎,可以說是碳市場的生命線。黨中央十分關心,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我們把保障和提升碳市場的排放數據質量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采取了五個方面的措施來確保數據質量。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這里既有法律規定,也有技術規范,還有司法解釋。推動最高法、最高檢修訂《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造假納入刑事制裁范疇。修訂了相關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技術指南,碳核算公式由過去的27個精簡到12個,簡單說就是提升了這些核算公式的有效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核算不確定性大幅度降低。
二是建立“國家—省—市”三級聯審的長效工作機制。創造性開展碳排放關鍵參數月度存證,提升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及時發現問題苗頭。
三是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實現穿透式監管。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第二個履約周期對300多萬個參數數據進行自動識別校驗,及時發現并解決了7.2萬余個數據異常問題。
四是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通過兩輪碳排放報告專項監督幫扶,對發現問題逐一拉條掛賬、分類處理、整改銷號。對違法企業嚴肅處罰并核減其碳排放配額,對問題嚴重的技術服務機構公開曝光,對弄虛作假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五是全面加強宣傳培訓。剛才我講碳市場是新生事物,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通過大范圍培訓得到了明顯提升。去年,我們一共組織培訓了134場約1.1萬人參加的培訓,實現了市場參與主體全覆蓋。
通過上述五個方面舉措,碳排放數據質量大幅改善,碳排放報告的規范性、準確性、時效性大幅提升,企業管理效能也明顯增強,和第一個履約周期相比,第二個履約周期監督幫扶發現的碳排放數據不規范企業數量大幅度下降,并且以此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經驗。
這次國務院暫行條例,對數據質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切實守住數據質量這一生命線,《條例》在打擊碳排放數據造假、遏制虛報瞞報碳排放數據等行為方面,真正長出了“牙齒”,可以總結為六個字,就是:嚴控、嚴查、嚴罰。
嚴格控制主要體現在:明確相關機構和人員禁止事項和處罰措施,通過配套制度規范,持續壓減數據造假空間,通過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利用區塊鏈、數字化技術手段,保證數據無法篡改。通過年度核查加日常監管的工作模式,持續強化數據質量審核。
嚴肅督查主要體現在: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大數據篩查異常數據,通過投訴舉報發現問題線索,在此基礎上進行現場檢查核實,對發現的問題線索不查清絕不放過,問題疑點不查清絕不放過,問題整改不到位絕不放過。
嚴厲處罰主要體現在:明確各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對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零容忍”,嚴懲重罰,公開曝光違法違規行為。條例從四個方面規定了防范和懲處碳排放數據造假的具體要求:一是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主體責任,二是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管理,三是強化監督檢查,四是加大處罰力度。在這些方面,《條例》都作出了具體詳實的規定。我相信,下一步隨著《條例》的貫徹落實,碳市場數據質量會在第二個履約周期的基礎上會進一步提升。
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今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請問,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二者有什么關系?《條例》中是否有相關規定?謝謝!
趙英民:
謝謝您的提問。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后,我們國家推出的又一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兩個工具都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兩者既有區別、獨立運行,又有聯系、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我們國家的碳市場體系。通俗來說,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強制性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自愿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目前主要是具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法律義務的排放企業,也就是《條例》中說的重點排放單位,由政府向這些企業分配碳排放配額,并規定企業向政府清繳與其實際排放等量的配額,清繳完之后,配額盈余的企業就可以在市場上通過交易出售獲益。配額不足的企業,就需要從市場上購買,從而實現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政策導向,降低整個行業乃至全社會的降碳成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