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4:32
來源:中國固廢網
3.加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規劃建設管理。各市系統謀劃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鼓勵跨區域共建共享。加強設施監管,實現全流程管控。強化焚燒企業治污主體責任意識,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合理解決飛灰處置問題,加強飛灰填埋場日常管理,確保規范運行。積極推進焚燒爐渣和飛灰資源循環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開展生活垃圾填埋設施整治或封場。鼓勵采取庫容騰退、生態修復、景觀營造等措施推動生活垃圾填埋場、飛灰填埋場整治或封場。持續加大對現有開挖篩分、治理改造、中間封場或已封場的垃圾填埋場監管力度,聚焦滲濾液收集處理、填埋氣體利用、惡臭控制、揚塵污染等重點環節,消除環境污染隱患。2025年年底前,全省16個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整治或封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五)深化宣傳教育。
1.加大宣傳力度。充分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持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市場、進鄉村等宣傳活動,推進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向社會公眾開放,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全民知曉率、參與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學校教育。加強校園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教學內容,融入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支持有條件的學校成立生活垃圾分類青少年志愿服務隊,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宣教中心。通過開展建設文明校園、綠色學校和“小手拉大手”“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等活動,推動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意識。(省教育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開展志愿服務。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分級組建垃圾分類全程志愿者服務隊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凝聚社會力量。把垃圾分類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基層治理創新、城市更新等領域,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科研院所、專家隊伍等社會服務主體作用,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服務供給,不斷提高垃圾分類工作服務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示范引領。在全省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和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創建活動。指導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濰坊、泰安、威海等市在城區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發揮重點帶動作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機關事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發揮各級城鄉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將垃圾分類融入基層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及社區居(村)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社區志愿者、垃圾分類作業單位等多方共同參與的推進合力。統籌做好綜合協調、宣傳引導、技術指導、監督評估等工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政策體系。省政府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各市加快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政策措施,細化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管理要求和技術標準。2025年年底前,各市形成符合本地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體系。(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科技賦能。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豐富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智能化應用場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化管理平臺建設,推動“一網統管”。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在低值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利用等方面集中攻關突破,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大數據局、省科技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資金保障。加大各級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發動、設施建設、運行作業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公共財政投入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市建立完善垃圾分類獎勵(激勵)政策。按照垃圾產生者付費原則,建立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積極探索計量化、差別化收費方式。選擇基礎條件好、條件成熟的建設項目進行打包,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相關項目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嚴格監督評價。綜合采用專業指導、第三方評價和社會監督等工作手段,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工作成效評估機制,提高垃圾分類執法檢查力度,全面提升垃圾分類工作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