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7 09:3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綠茵陳
《大江大河——中國環境產業史話(第二輯)》一書是在綠谷工作室撰寫文章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此書為“大江大河——中國環境產業史話”系列叢書的第二輯(第一輯已于2021年3月正式出版),將在3月23日——3月24日,“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期間正式與讀者見面。
第二輯,將重心放在了企業家及企業家群里身上。那么書中為什么要選這些公司、這些人?
2021年2月,在傅濤(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薛濤(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兩位領導的策劃、指導下,綠谷工作室開始運轉。本書選取的篇章是主筆們年度撰寫的產業人物中的相關內容,既有個體人物,也有人物群像。選題的本意是用文字的方式為環境產業留下見證與記錄,而其中最鮮活、最生動的形象就是這些產業英雄和他們所創造、所帶領的環境公司。
那么,為什么要選這些公司、這些人?
全書目錄
如果我們能跳出“國企、民企,上市、沒上市”等固有思維看中國環境產業,而是用“這個企業有沒有創新、有沒有夢想和使命感、有沒有為社會為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來衡量環境公司,中國的環境公司可能只有兩種:一種是消失了也沒人在乎的,一種是消失了大家會難過的。
二三十年的產業發展歷史中,有許多公司甚至都沒趕上由環保改名為環境就死掉了,有的公司雖然運氣不錯,還上市了,結果最終還是退市了、消失了。“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輕于鴻毛”,企業也一樣,消失的那些,有的讓人長久懷念,有的很快就被徹底遺忘。
甚至連很多還存續著的公司,也僅僅是面目模糊地存在著,沒有什么夢想和使命感,哪怕它已經上市,市值很高,也并不能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這種公司如果有一天消失了,大家也會覺得無所謂。
只有給行業帶來過正面影響,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還有能力并輸出過價值觀的環境公司及其企業家才受人尊敬。
環境產業誕生,離不開經濟發展和國家逐漸開始重視污染治理,出臺各種相關政策,在這樣的契機下,企業家的行動(早期當然更多是民營企業家)促成了產業的發展。從工業廢水治理開始,到市政污水、垃圾焚燒,再到各個細分市場——其中不少企業又正在回到工業廢水。
不管名聲怎樣,作為一種成本項,環境產業一直是全社會排在隊尾的行業,所以,環境產業的企業家是聚集起團隊,克服掉阻力,創造人間奇跡的那種人。他們看起來深受政策制約,做企業的過程很坎坷,與其他產業相比,幾十年的發展也沒出現多少個大公司,但就像不斷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們是產業之根本,是環境質量改善之根基。
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環境公司,是由企業家帶領的充滿創新性的公司,這創新可能是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也可能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微創新。
創新在環境行業里尤其不易,所以更值得贊揚。我們中國文化對失敗極其不寬容,所以評判一個環境企業好壞,也經常是從有沒有賺錢,有沒有上市,有沒有市值上百億過千億這個角度。我們判斷環境企業,乃至判斷一個企業家的標準,還是成王敗寇,而不是其有沒有真正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環境公司市值上千億(當然目前并沒有,前兩年媒體還在意淫首家千億市值的環境公司會是哪家),不管它的項目有沒有真的造福當地百姓,改善一方環境質量,它有沒有創新并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只要它賺了很多錢,只要它能上市,在我們的話語體系里,它就是一個成功的環境企業。
我們每個人都很崇拜成功,如果一位環境企業家的企業失敗了,或者沒能上市,市值沒能過百億,就會被另眼相看。其實一個人的變化不會那么大,但是公司上市了,市值過百億了,大家就覺得這個人不一樣了。我們每個人都愿意聆聽成功者的聲音。
但創新就意味著失敗率特別高,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今天成功的環境企業,比如行業排名前十的公司或者很多個細分領域的龍頭,其背后有許多個跟它一樣的公司,甚至比它更努力、更優秀,但是運氣不好,失敗了。同樣做一件創新的事情,但因為失敗了,很多人就覺得它不行,它的企業家不行。
因為創新失敗率很高,到處存在無形壓力,導致很多環境企業的領導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創新。只有那些有著使命感的環境企業家,才會主動、積極地去“發現新材料、開辟新市場、設計出新的組織形式,打破原來的均衡,創造新的潛在均衡點。”而有一些公司,它們完全不會為了創新去冒險。
一些所謂的環境產業大公司就像小孩子,因為營養很好,也可以長到一米八,有成年人的體格和實力,但是它的心智可能還是一個七八歲小孩的水平。它們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夢想、有什么創新性和創造力,那還如何指望我們環境行業里的這些大公司輸出什么像樣的價值觀呢?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