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09:55
來源:中國固廢網
首都功能核心區以全齡人口為服務對象,以共建共享、內外
聯動為基本手段,社區級公共服務為規劃重點,深入挖掘存量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模式,形成適合傳統平房區空間特征與功能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全面推進首都功能核心區內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補充。
中心城區通過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城鎮棚戶區改造、違法建設治理、利用國企原有商業網點資源及閑置空間等多種方式補齊居住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重點提升城鄉結合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
城市副中心強化組團、家園中心一體化管控和統籌實施,實現商業、文化、教育、體育、醫療、養老等各項公共服務的有機銜接和充分共享,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重點加強老城區公共設施補充。
新城地區因地制宜加強基本民生服務保障,滿足人民豐富多彩的公共服務需求,構建兼容復合、優質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重點推進回天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補充。
(三)提升交通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質出行環境
1. 暢通道路網絡,提升綠色出行服務水平
完善低等級道路系統,促進次支路等低等級道路微循環建設。加大次干路、支路等低等級道路建設和移交力度,完善地區道路網絡,增加路網密度,暢通道路微循環系統。加強道路林蔭化設計,提高道路綠化覆蓋率水平,提高慢行系統連通性,提升出行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適性。推進地面公交場站的規劃建設, 適時增容外電設施,提高電動公交車輛和線路組織的整體保障能力。實時優化區域公交線網,與軌道交通形成錯位服務,全市層面加強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的銜接配合,提升大公共交通可達性和整體服務水平。
2. 強化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圍繞軌道站點布局功能中心
提升既有線網的運營水平,結合北京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客流特征,明確中心城區以地鐵服務為主,注重優化織補、挖潛提升,外圍建立以市域快線(含市郊鐵路)服務為主,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為補充的多元化軌道交通服務體系,彌補線網層級結構短板,提升軌道網絡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優化各類功能區布局,與軌道線網和樞紐站點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系統梳理和調整軌道交通廊道上的職住功能關系,最大限度發揮軌道交通促進職住平衡的優勢。推廣平安里站一體化改造經驗,通過規劃引導一體化建設,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老城更新的緊密銜接,彌補老城公共服務設施及市政設施的不足。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核心組織城市生活,豐富軌道站點周邊業態,在站點周邊構建以人為本,步行、自行車優先的交通系統,實現“軌道+慢行”的低碳生活方式。探索軌道站點周邊土地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區域規劃指標平衡與動態調整,最大限度發揮高價值存量空間的發展優勢。
3. 補足交通設施短板,鼓勵場站復合利用
開展基于智慧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市土地、電網等城市基礎設施與資源,實現傳統加油站和充電樁(站)、加氫站等新能源補給基礎設施的有序銜接、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推進停車位錯時共享,倡導居住小區利用內部閑置用地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將電動汽車設施作為城市更新改造的標配,利用閑置用地增加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對配套市政電力設施進行適當增容, 提高城市更新地區的整體交通基礎設施韌性。結合城市更新地區的交通場站設施建設,將交通場站與社會停車場、小型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小型商業等進行融合,率先在青年路、和平里北街和菜市口三個地鐵車站開展試點,通過持續優化地鐵站點內部空間,在保證運營安全的前提下,結合乘客需求增加設置站內便民服務設施,落實“七有”“五性”,提高軌道交通綜合服務水平。
4. 提高治理水平,推動智慧交通先試先行
全面推進學校、醫院、景點和商場等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周邊智慧停車系統建設,促進綠色交通設施改造,提升智慧交通建設水平,提高出行效率和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緩解城市擁堵。推廣雙井社區體檢經驗,結合智能傳感和計算機識別等新技術,整合大數據和出行服務平臺,針對城市更新地區的交通問題,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
(四)完善市政供給體系,提升可持續支撐能力
1. 打破瓶頸、填平補齊,加強市政系統承載能力
依托中心城區供水廠擴能和主干管網完善,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區供水安全性。逐步建立社區或樓宇的污水微循環設施,充分收集利用雨水。打造世界領先的智能配電網,提高電力設施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天然氣管網系統,推進非居民液化石油氣用戶替代工作。完善城市熱網連通工程,整合老舊低效鍋爐房, 提高供熱安全保障度。更新改造老舊隱患管線,建立老舊隱患管線臺賬,制定更新改造計劃,提升市政管網運行的安全性。結合小微綠地、社區商業便民綜合體的實施建設,解決局部區域公廁不足問題。以垃圾分類管理為核心,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清潔化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垃圾收運設施,打造垃圾分類示范區。
2. 實施市政管線更新改造和隱患排查治理,提升市政系統安
全水平
一是進行基礎信息普查。普查各類地下管線的基本狀況,重點關注腐蝕、銹蝕、變形、老化等可能影響管線安全運行、導致管線事故發生的自身結構性隱患,以及長輸油氣管道、危險化學品管道與城市燃氣管道等地下管線的交叉、相鄰或重疊區域和違法違規建設占壓、土體病害等周邊環境影響隱患。二是實施管線更新改造和隱患排查治理。制定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和隱患治理計劃并組織實施。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管理長效機制。深化數據共享,結合普查排查和數據匯交入庫,實現全市地下管線基礎信息共治共建共享;加緊構建感知監測體系,以管線企業為主體,結合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和隱患治理,統籌推進管線運行狀態監測、隱患感知預警等信息手段建設,提升地下管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 推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和功能融合
采取低影響開發、分流、截流和調蓄等綜合措施改進老城現狀合流排水系統。采用下凹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壇等綜合措施對小區、公共建筑、平房院落、公園、綠地及市政道路進行海綿化改造,在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外排量,減少入河污染物,改善水環境質量。按照“增量控制、存量整治、分步實施、突出重點” 的原則,綜合利用各類新技術新手段,引導市政設施在安全前提下復合利用。以阜內大街多桿合一改造凈化街道環境為示范,積極推進市政箱體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改造,整治架空線,凈化城市空間。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