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09:55
來源:中國固廢網
4. 邁向碳中和,推進綠色低碳能源轉型
根據城市更新特征與碳中和需求,實現城市電、熱系統的結構性優化。逐步推進老舊建筑節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將傳統建筑轉變為產能建筑,老舊小區改造結合電動車峰谷儲電,實現“微能源”社區創建。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改造設計。積極推進熱泵系統供熱,重點推廣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系統應用,結合 資源條件有序發展中深層地熱能。穩步推進風電、垃圾焚燒發電, 大量調入綠電。實施維護結構節能改造、老舊供熱管網改造及供熱系統智慧化改造。存量用地更新充分考慮市政基礎設施用地需求,為碳中和發展預留能源新技術的建設條件。
(五)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實現平戰災功能統籌
1. 嚴格落實“雙控”管理,強化空間韌性
堅持疏控并舉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拆除違法建設,消除安全隱患,嚴格執行并適時修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有序推進高風險涉危企業有序退出。結合城市更新實現城市空間“留白增綠”,降低由于人口、產業和功能集聚造成的風險和壓力。
2. 加大脆弱地區和薄弱環節的治理
加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力度。不斷推進老舊小區、危舊樓房、城鎮棚戶區改造,增加歷史街區的防災抗災能力,切實把地下空間整治工作抓實抓好,使城市易損性不斷降低、承災能力不斷增強。借鑒朝陽八里莊“地瓜社區”經驗,打造地下室里的共享客廳,將社區閑置的地下空間改造成為居民文化、娛樂等活動場所,用“共享+產消一體”的全新模式來提升社區品質,完善社區服務。
3. 加強風險防控,提升工程韌性
加強生命線系統抵御災害風險能力。著眼管線隱患“及時發現、及時消除”,加強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生命線系統監測評估工作。建立重要目標、重要設施、重要區域安全狀況和風險防控能力評估機制。
二、立足民生保障,締造宜居生活空間
保障居住安全底線,改善人民居住條件,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優化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職住平衡發展,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一)堅持文化傳承,多渠道推動老城平房區改善
老城保護要加強統籌,加大力度,積極推進老城整體有機更新,深入分析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多渠道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民生改善與活力復興。探索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模式,推進直管公房經營權授權,探索房屋產權劃轉重組路徑,細化申請式退租和恢復性修建類項目經營授權與金融財稅支持政策,構建微利可持續模式。合理高效利用騰退房屋,更新后的房屋優先用于服務保障首都功能、補齊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傳承展示傳統文化和發展租賃住房。結合老城更新改造,分區域、分片區完善道路微循環、解決停車問題、連通慢行系統, 提高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改善交通環境品質。完善街巷物業, 恢復性修建工作完成后,鼓勵引導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組織其他力量,建立平房區物業管理機制。
以平房區住房與社會更新為基礎,堅持保障對保障,持續推
進平房區申請式退租、換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完善“共生院”模式,逐步拆除院內違法建筑,恢復傳統四合院基本格局。改善留駐居民住房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推進平房住宅成套化改造,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生活場景。
(二)共建幸福家園,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更新改造
聚焦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分類改造, 提升居住品質,促進職住平衡。支持配合央產、軍產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全面有序推進市屬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重點關注央產、軍產及各類混合產小區的落地實施,建立完善央地、軍地協調調度機制,深入研究探索混合產小區資金撥付、審批渠道等路徑問題。
把握改造重點,聚焦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迫切需求,重點推進基礎類改造,著力保障房屋安全,持續推動住宅節能改造,提升建筑性能,降低既有建筑能耗,打造宜居住房,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程。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推進完善類和提升類改造,注重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加強適老化改造設計管理,突出加裝電梯、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重點任務,統籌養老、助殘等相關政策,鼓勵“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構建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區嵌入式、小微型、功能復合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補充停車與上下樓設施,完善社區配套服務體系。細化改造內容引導要求,強化存量資源統籌利用,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展養老等專業化服務。老舊小區改造同步統籌小區內外、建筑內外市政管線改造,破解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管線拆改移難題,實現系統全面高效更新。在中心城區高密度就業區及軌道站點周邊,探索老舊小區改造與租賃置換相統籌的模式,實現居住空間更新與職住空間優化調整相結合。
簡化審批程序和要求,在一體化招標、經營證照辦理、市政
設施接入等方面提供細則支持。加強老舊小區改造資金整體統籌,加大老舊小區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完善政府支持下的產權單位、居民、社會機構等多主體改建資金籌集模式,發揮財政資金精準補貼作用,優化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補充方式。
危舊樓房和簡易樓要優先解危排險,保障安全底線,做好危舊樓房翻建和簡易樓有序外遷騰退。改建和擴建符合規劃的危舊樓房和簡易樓,保障住宅安全,配齊廚衛空間,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騰退空間和限制空間補建配套設施。對于不符合規劃要求、位于重點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簡易樓,鼓勵居民騰退外遷, 改善居住條件。在防止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優先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改造需求強烈的危險房屋和簡易住宅樓開展試點,積極總結推廣東城區光明樓 17 號等典型案例經驗做法,合理確定改造時序、改造方式和適度改善標準,通過產權單位出資、居民自籌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探索可行性措施,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擴大改造范圍。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