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14:39
來源:中國固廢網
38.推動企業源頭減量。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降低危害性。鼓勵危險廢物產生量較大的企業自建利用處置設施,探索構建典型危險廢物循環利用產業鏈,提升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
39.規范危險廢物環境管理。開展危險廢物申報登記數據質量控制工作,解決瞞報漏報、底數不清問題,強化危險廢物申報數據分析應用。落實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分級評估工作,強化危險廢物產生、收集、運輸、貯存、利用和處置全過程監管。加強教育、科研機構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實驗室危險廢物分類、登記管理。對機動車維修行業、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等主要社會源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開展摸底調查,掌握主要類別社會源危險廢物的產生、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等情況,將產生單位逐步納入全市危險廢物監管企業名單。
40.完善醫療廢物全過程管理。推行醫療廢物電子標簽,實現醫療廢物全過程“一物一碼”精細化可追溯管理。健全涉疫廢物應急收運處置指揮體系,完善涉疫廢物收運處置應急措施,儲備涉疫廢物應急處置資源。加強醫療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過程中的疾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對醫護人員以及工勤人員的培訓,根據有關要求做好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工作,提升醫療機構可回收物回收量。
(二)加快收集轉運體系建設
41.構建危險廢物收集、中轉、貯存網絡。推動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專業化、規模化,鼓勵危險廢物綜合性處置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儲運網絡,暢通小微企業和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渠道,解決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運難問題。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運平臺建設,逐步健全機動車維修和拆解行業、科研院所實驗室等危險廢物的收集體系,著力提升廢鉛蓄電池、廢礦物油、實驗室廢物等社會源危險廢物,以及廢電池、廢熒光燈管、廢殺蟲劑等有害垃圾的收集率。
42.推動建立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理體系。依托具有法定資質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或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規范有序的廢鉛蓄電池收集處理體系和防治環境污染的長效機制。
43.優化醫療廢物收集運輸網絡。建立城鄉一體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將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全部納入集中處置。探索推進偏遠地區醫療廢物集中收集點建設,建立“短駁轉運、定點交接”的全新收運模式。依托國資企業,提升涉疫廢物收運能力,強化涉疫廢物收運過程環境管理和風險防范。
(三)提升利用處置及風險防控能力
44. 優化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建設。推進危險廢物處置基地建設,實現市內危險廢物產生和處置能力總體匹配,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環保產業示范基地、環保高新技術研發基地、環境教育與培訓基地。充分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屬于危險廢物的污染土壤,拓寬豁免類危險廢物的利用處置渠道。補齊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短板,儲備全市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資源。
45.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全面開展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加大企業清庫存力度,嚴格控制企業庫存量,動態掌握危險廢物產生、貯存信息。鼓勵鞍鋼聯眾(廣州)不銹鋼有限公司等重點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自建綜合利用處置設施,降低長距離跨區域運輸環境風險。提高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運營管理水平,逐步推行視頻監控管理。加強涉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管理,建立危險廢物應急設施清單。
六、加強四大體系建設,提升系統保障能力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無廢制度體系
46.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制定《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深化各類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改革,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等各類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完善生活垃圾計量收費制度,編制建設工程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與分類排放工作指引。
47.壓實部門責任分工。全方位落實《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及配套責任清單,不斷充實“1+1+N”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完善固體廢物監管部門責任清單,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轉運、利用、處置等各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同增效、信息共享的部門協調機制,實現對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監管。
48.建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統計制度,確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指標體系中各類固體廢物的數據來源、統計范圍、統計口徑和方法,完善統計體系。編制廣州市“無廢城市”跟蹤評估方案,制定考核辦法,對“無廢城市”建設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公眾滿意程度等相關方面開展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49.統籌做好規劃銜接。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將相關任務、目標納入廣州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各相關領域專項規劃、“十四五”規劃及中長期規劃統籌考慮。落實部門協調機制,統籌做好“無廢城市”建設與各項規劃的銜接。
50.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將“無廢城市”建設培訓納入到干部教育培訓計劃中,相關部門負責開展各自領域培訓,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業務骨干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組織參加國家相關部委、省級部門舉辦的各類“無廢城市”建設及固體廢物管理培訓。
(二)加強研發創新,構建先進技術體系
51.加強技術研發應用。依托“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相關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推進智慧低碳城市規劃建設,建設大灣區智造產學研實踐基地,搭建建筑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依托區域內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開展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課題研發。重點打造高端科研和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大力吸引國內外頂尖技術和優秀人才,推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等科研成果市場化、產業化,解決廣州市固體廢物領域處理處置關鍵問題。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企業等組建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創新戰略聯盟,重點突破污泥資源化利用等共性問題,研發應用關鍵技術裝備,重點推動危險廢物全過程精細化管理、飛灰資源利用等關鍵固體廢物技術的研發集成與示范。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