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14:39
來源:中國固廢網
(二)深入推進階段:到2025年,“無廢城市”相關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綠色制造體系進一步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實現下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2%,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進一步下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8%;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率達到100%,裝配式建筑占比達到50%,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8%;農膜回收率達到9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無廢文化”培育工作成效顯著,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良好氛圍, “無廢城市”建設長效機制助推廣州市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建立。
(三)持續推進階段:2025年之后,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到2035年,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進一步下降,人均生活垃圾日產生量實現負增長;形成廣州市“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和典型經驗,“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章 主要任務
一、大力發展綠色工業,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一)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1.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賦能升級,推動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3+5+X”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體系。嚴格落實省政府關于廣石化“安全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相關政策要求,全力打造廣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產業鏈,加強綠色汽車產品研發及生產。加快能源結構優化,扶持氫能產業發展。
2.推行工業綠色生產。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入工業生產全過程。加快推進綠色設計,帶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培育一批固體廢物產生量小、循環利用率高的綠色示范企業。以“無廢園區”建設為載體,以“無廢工廠”建設為抓手,積極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園區循環化改造,通過強化生態環境管控,實施原料替代、工藝改造、清潔生產、綠色供應鏈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等措施,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新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
3.加大綠色制造支持力度。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將綠色制造納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范圍,對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實施綠色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優先推薦列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的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鼓勵各區工信部門充分利用現有財政稅收政策,設立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獎勵專項。拓展完善綠色產品政府采購、綠色信貸支持政策。
(二)促進清潔生產和碳減排
4.強化清潔生產和碳審核。嚴格實施“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其他企業自覺自愿開展審核,聚焦龍頭企業,突出源頭減量,強化過程控制,增強協同效應,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促進碳減排、碳中和。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差異化獎懲機制,鼓勵開展重點行業、工業園區和企業集群整體清潔生產審核模式試點。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強度對標行動,建立碳排放強度核算和評價方法。探索碳排放評價和清潔生產審核工作銜接,在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過程中開展碳審核,提出并實施減碳措施,核算減排量。
5. 探索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編制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加快探索鋼鐵、石化、水泥、火電、熱電等重點行業碳減排路徑,形成廣州工業領域碳中和路徑。大力發展太陽能、天然氣、氫能等低碳能源。持續推進碳排放交易,鼓勵企業參與自愿減排項目。推廣近零碳排放區首批示范工程項目經驗。。深化碳普惠制,鼓勵申報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探索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和碳足跡評價。
(三)強化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6.落實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強化工業企業固體廢物源頭分類及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督促企業定期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供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利用、處置等有關資料,以及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促進綜合利用的具體措施,并執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
7.健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監管體系。進一步摸清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及運行現狀,評估綜合利用能力,強化流向監管,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四)加強利用處置能力建設
8.培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產業鏈。積極推廣使用先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工藝和設備,推動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組織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工作,積極培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實施示范引領行動,形成創新引領、產業帶動和降碳示范效應,減少固體廢物貯存量。以粉煤灰、爐渣、白泥、脫硫石膏、市政污泥等大宗固體廢物為重點,推進典型固廢循環利用產業鏈發展,通過生產綠色建材、高效提取有價組分等途徑提高綜合利用質量,打造一批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探索廣佛經濟圈、珠三角無廢試驗區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共建共享機制。
9.補足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缺口。鼓勵燃煤發電廠、水泥、建材、鋼鐵、生活垃圾焚燒等行業企業開展低值工業固體廢物的協同利用處置,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規范污水處理廠深度脫水工藝設施運行,保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減容減量效果,保障污泥干化、焚燒設施正常運行。保持外運至外地的污泥處理處置渠道暢通,合理分配污泥干化焚燒和外運處置量。鼓勵污泥能源化利用,推進污泥與垃圾混合摻燒,推動增城仙村生態資源循環處理中心建設,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自主可控。
10. 推動歷史遺留廢物利用處置。針對成分復雜、堆存量大且周邊敏感點多的歷史遺留固體廢物,進一步識別廢物屬性,選取低碳高效的利用技術或安全處置技術予以資源化、無害化,加強歷史遺留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管理,防范化解潛在環境風險。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