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1 09:11
來源:蘇州市政府辦公室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科研載體、企業等多重主體建立科研聯盟,在科研初始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環節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長三角環保產業聯盟作用,強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各類科研課題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及企業孵化,促進生態技術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
健全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隊伍的引進和建設,依托國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載體建設,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研團隊、中青年科學、技術和管理專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課題立項、科研成果激勵等機制,有效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專欄9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工程
1.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完善工程。推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建設,建設VOCs、NMHC自動監測站,新增國、省控斷面水質自動站,完善聲環境功能區與敏感區的噪聲自動站點建設。實施污染源在線監測網絡項目建設,推進各類規模以上排污口在線監測系統建設。
2.監測監控標準化建設工程。統籌優化環境資源,加強蘇州市環境監測站(市環境監控中心)和各縣級市(區)環境監測站建設,推進實驗室改造,配置各類現場監測儀器裝備、實驗室分析設備、應急監測裝備以及核與輻射監測儀器裝備。
3.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工程。根據省統一部署要求,建設市級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聯網大數據平臺,助力打造全省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集中管理與統一服務門戶,提升生態環境數據產品服務能力。
4.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統籌優化設施布局,全面完成污水廠進水指標在線監測,全市新擴建污水廠31座,新改建41座、遷建2座污水泵站,新建應急污水管網10.2千米、污泥處置設施8處、尾水生態濕地10處。全面推進城鎮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到2025年,改造1000個雨污混接點,全面完成老城(鎮)區、老小區、工業企業和單位內部雨污分流改造,城鎮新區必須全部規劃、建設雨污分流管網,全市建設污水收集輸送管網300公里以上。
5.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工業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建設,鼓勵實施園區企業廢水分類收集,推動生產和工藝廢水輸送管道明管化,推進張家港市晨豐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污水處理項目等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
6.建筑垃圾處理工程。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全市新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410萬噸/年,配套建設建筑垃圾轉運調配場和裝潢垃圾集中收集點。
7.危廢處置利用工程。建設張家港靜脈產業園危廢處置項目、常熟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技改提升項目,保障中長期危廢處置能力。
8.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完成張家港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常熟市南湖填埋場整體封場、蘇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提標改造項目以及吳江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擴容建設工程。
9.餐廚廢棄物處理工程。建設相城區餐廚(廚余)垃圾處置、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高新區餐廚廢棄物處置廠(二期擴建項目)、張家港餐廚(廚余)垃圾處置、昆山餐廚(廚余)垃圾處置以及太倉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項目。
10.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工程。各縣級市(區)新建1處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增設和擴容園林垃圾收集點。
第十節 加強聯保共治,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發展
以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導向,從生態保護空間共建共守、環境污染聯防聯控、環境管理統籌協作、環境科研集中攻堅等方面協同發力,全面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努力將蘇州建設成為長三角區域綠色發展的引領區。
一、加強生態保護空間共建共守
整體保護重要生態空間。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推動長三角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整體保護和修復,參與建設統一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標準和平臺,強化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協同監管和治理,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加強太浦河、淀山湖、汾湖、元蕩等跨界河湖濕地保護和修復,共同建立示范區重要濕地保護清單,實施統一的分級分類保護與管理,進一步提升區域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濕地保護示范區。
協同推進生態廊道建設。以淀山湖、元蕩、汾湖和太浦河為重點,按照河湖岸線特征和生態功能,結合景觀設計和親水需求,深入推進太浦河百里綠廊建設,系統聯通淀山湖、元蕩、汾湖環湖綠帶等重要生態節點。大力推進京杭大運河生態長廊建設,結合運河生態功能以及沿岸自然與文化資源,打通運河與周邊地區的生態通廊。
二、強化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治
協同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落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推進跨界河湖周邊及沿岸地區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移動源污染治理,有效削減污染排放總量,繼續深化聯合河(湖)長制度,統籌解決跨界區域水環境問題。到2025年,京杭運河跨界斷面、太浦河水質穩定在Ⅲ類,淀山湖、元蕩、汾湖水質持續改善。
聯動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合力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區域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聯合加大石化、印染、工業涂裝等行業整治力度,統一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燃煤鍋爐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共同實施PM2.5和O3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持續加大涉氣落后產能淘汰整治,統一實施機動車排放標準。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聯合治理。參與制定并執行統一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標準,推進區域內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完善危險廢物產生申報、安全儲存、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積極推動環太湖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參與制定區域統一的產品標準體系和處理技術規范,探索與毗鄰地區共建共享廢物回收利用和焚燒處置設施,打造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