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9-28 11:11
來源:天津人大
第五十四條 本市科學開展造林綠化,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逐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強化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增強森林碳匯能力。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遷移、砍伐樹木,不得占用城市綠化用地。因特殊原因確需臨時占用林地或者城市綠化用地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并按期恢復。
第五十五條 本市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完善濕地保護體系,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增強濕地碳匯能力。
禁止開(圍)墾、填埋或者排干濕地,禁止永久性截斷濕地水源。
市規劃資源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重要濕地保護情況的監測和評估,對濕地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定期開展調查。
第五十六條 本市加強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強化海洋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的保護和管理,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生態修復,增強海洋碳匯能力。
在依法劃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重要漁業水域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不得從事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海岸工程項目建設或者其他活動。
第五十七條 本市加強土壤生態系統的保護,強化農用地的保護和管理,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增強土壤碳匯能力。
第五十八條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開展碳匯項目的開發,并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實現碳匯項目對替代或者減少碳排放的激勵作用。
第五十九條 市規劃資源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設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數據庫與動態監測系統,定期開展碳匯核算。
第五章 科技創新
第六十條 本市構建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體系,完善科技獎勵、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示范,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激發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活力。
第六十一條 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單位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加強節能降碳、碳排放監測和碳匯核算等應用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支撐能力。
第六十二條 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單位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技術、產品、服務的創新研發、示范、推廣。
支持企業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資源,聯合產業園區等建立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通過研究開發資助、示范推廣、后補助等方式,優先安排和重點扶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市科技部門應當將節能和低碳技術納入本市科技創新計劃。
第六十三條 鼓勵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的研發、示范和產業化應用,鼓勵火電、鋼鐵、石化等企業開展碳捕集、利用技術改造。
第六十四條 市發展改革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引導單位和個人使用先進綠色技術、節能產品。
第六十五條 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單位培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專業人才,鼓勵引進綠色低碳領域高端人才,推進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建設。
第六章 激勵措施
第六十六條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多方籌措資金,通過給予資金補助等方式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
第六十七條 市發展改革部門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依法完善差別價格、階梯價格政策,引導節約和合理使用水、電、氣等資源和能源,減少碳排放。
第六十八條 本市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六十九條 鼓勵和支持發展綠色低碳金融,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新金融產品,增加對低碳節能項目的信貸支持,將符合條件的低碳及新能源技術研發應用、低碳產品生產以及節能改造等項目列為重點投資領域,提供金融服務。
鼓勵吸收社會資金參與節能減排投資、技術研發、技術推廣、碳排放權交易等活動。
第七十條 生態環境部門應當將重點排放單位的碳排放權交易履約情況納入信用記錄并推送至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有關部門和單位可以對守信的重點排放單位依法實施激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其他市場主體對守信的重點排放單位給予優惠或者便利。
第七十一條 本市探索建立碳普惠機制,推動構建碳普惠服務平臺,通過政策鼓勵與市場激勵,引導全社會綠色低碳生產、生活。
鼓勵有條件的區域、企業事業單位開展近零碳排放、碳中和示范建設。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七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的,由有權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未清繳或者未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的,由市生態環境部門責令改正,處未清繳或者未足額清繳的碳排放配額清繳時限前一個月市場交易平均成交價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由市生態環境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責令停產整治,并按照未清繳或者未足額清繳部分,等量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
第七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生態環境部門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由市生態環境部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責令停產整治:
(一)未按照規定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監測體系的;
(二)未按照規定編制并報送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
(三)未按照規定保存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所涉數據的原始記錄和管理臺賬的。
第七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單位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用能的,由節能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情節嚴重,經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沒有達到治理要求的,可以由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權限依法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