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6 11:31
來源:中國人大網
二、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
目前,雄安新區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區建設同步推進的發展階段。各有關地區和部門協同推進補水、治污、防洪,推動白洋淀“華北明珠”重現光彩,構建完善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澇體系,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創造良好環境。
(一)實施重點工程,防洪排澇項目加快建設。按照相關規劃部署,加快構建雄安新區環起步區防洪體系,完善排水防澇工程。一是加快建設重大防洪工程。按照“在建一批、新開工一批、儲備論證一批”的原則,滾動推進實施防洪工程建設,加強起步區防洪安全保障。其中,萍河左堤、白溝引河右堤已具備200年一遇防洪能力。二是有序建設排水防澇管網。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穩步推進雄安新區截排系統、雨水管渠、水網系統等建設。同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相關防洪排澇工程有效發揮了作用,2017—2020年4個主汛期全部安全度汛。截至目前,雄安新區范圍內未發生洪水災害,建設工地等未發生內澇險情,基本經受住了防洪排澇考驗。
(二)開展綜合治理,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進。對大清河流域實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持續推進、穩步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一是加強污染源頭管控。嚴控工業污染源,取締大清河上中游流域散亂污企業3萬余家,封堵入河入淀非法排污口1.3萬個。嚴控農業污染源,在沿河沿淀1000米范圍設立化肥農藥禁施區,取締水產養殖741處。嚴控旅游污染源,將白洋淀景區1328艘燃油營運船舶替換為清潔動力船舶,推動旅游廁所全部達到A級,對景區航道垃圾實行網格化清潔管理。二是加大截污處置力度。大清河上游入淀河流沿線城市建成區雨污分流全部改造到位。完成78個淀中村、淀邊村污水垃圾廁所一體化治理,將淀邊原直排入淀的57座小型污水處理站尾水導排至淀外資源化利用,流域市縣生活垃圾實現收運體系全覆蓋和新增垃圾日產日清。三是實施入淀河道治理。開展大清河流域河道“清四亂”(清理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常態化規范化整治,有效維護了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態環境。
(三)強化修復與管控,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圍繞白洋淀水生態、水環境、水生物等開展系統治理,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典范。一是加強生態系統修復。穩妥實施退耕還淀,已全部退出淀區內稻田、藕田。建成唐河、府河、孝義河及萍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并實現有效運轉。持續開展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資源化利用,恢復白洋淀生態功能和自然風光。二是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對白洋淀實行“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治理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管理措施,明確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嚴格開展相關項目環評審批、強化環境保護措施。三是大力推進植樹造林。雄安新區堅持先植綠后建城,以建設全國森林城市示范區為目標,加快“千年秀林”建設,2017年以來,已累計造林42.8萬畝,有效改善了水土流失狀況。四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實施白洋淀水生生物資源系統調查,摸清淀區、上游水庫和入淀河流生物資源狀況并開展增殖放流,2020年在重點淀泊放流魚類、青蝦等苗種6800萬單位。
(四)統籌補水和調水,白洋淀水資源配置明顯改善。統籌雄安新區水資源配置,不斷強化白洋淀生態用水保障,積極建設節水型流域。一是開展白洋淀多水源生態補水。制定實施白洋淀水位保持及補水方案,統籌引黃入冀、南水北調、當地水和再生水,科學安排補水時段、水源和水量,完善太行山區大型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向白洋淀生態補水的供水網絡,有序推進白洋淀生態補水。2017—2020年,白洋淀累計補水14.81億立方米。二是加強水資源配置管理。制定實施雄安新區水系與城市生態水資源配置專項方案,統籌本地水與外調水、地下水與地表水,限制審批新增取用地下水。雄安新區2020年淺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達到18.88米,深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達到42.75米,分別比2018年同比回升0.76和0.56米。三是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加強用水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取水管理和監測計量,推行城鎮工商服務業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等措施,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強農業節水建設,鼓勵種植耐旱作物,嚴格控制發展高耗水作物,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力推廣管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五)加強環境監測,淀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管控。在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創新技術應用,加強監測預警,持續開展環境分析。一是強化科技支撐保障。持續強化綠色環保高科技、新技術在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中的運用,開發水質模擬預警、數字白洋淀等應用系統,率先采用5G網絡、VR全景視頻等先進技術開展移動式監測,為加強白洋淀生態保護提供有效支撐。二是實施全域水質監測。組織開展白洋淀流域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重點污染源周邊地下水調查評估,逐步建立白洋淀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對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聯網在線監測設備,完善“散亂污”企業排查和動態清零長效機制。三是開展生態環境分析。組織編制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測方案,逐月開展白洋淀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并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專項督查和日常盯辦等壓實責任,逐步建立完善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相結合工作機制。
(六)加大支持力度,資金用地等要素得到有效保障。一是支持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將白洋淀生態保護納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年—2035年)》。中央財政累計下達雄安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基礎獎補資金20億元、生態環境保護減收增支補償19.5億元。二是支持防洪工程建設。將雄安新區骨干防洪治理工程納入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范圍,有力保證了相關工程建設。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實現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淀區整體水質由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Ⅳ類,淀心區平均水質達到Ⅲ類標準。2021年1—6月,白洋淀8個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府河、孝義河、瀑河、白溝引河等4條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個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Ⅳ類,為近10年來最好水平。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