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8-26 11:31
來源:中國人大網
日前,中國人大網發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2021年8月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做的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于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1年8月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何立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受國務院委托,現就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雄安新區實地考察,多次主持召開重要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雄安新區相關規劃。栗戰書委員長對相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韓正副總理等國務院領導同志提出明確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雄安新區及白洋淀生態保護工作,組織有關方面赴河北省、北京市就大清河及白洋淀流域生態保護開展調研座談,協調指導京津冀晉四省市人大常委會開展白洋淀生態保護協同立法,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意見建議,充分發揮法治對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的保障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與京津冀等相關省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法高標準、高質量扎實推進實施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高標準構建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規劃政策體系
雄安新區和白洋淀地處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兩者因水而聯,生態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利用保護事關該區域安全和長遠發展。有關地區和部門高度重視,從全局的高度和更長遠的考慮來認識和做好雄安新區和白洋淀生態保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等工作,統籌推進規劃編制、標準制定和法治建設,推動雄安新區建設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一)加強生態保護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與河北省等方面,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加強規劃引領,高標準推進雄安新區生態保護工作。一是報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同意后印發實施《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及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重要規劃,明確了雄安新區加強生態建設、打造優美自然環境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提出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二是印發實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明確以水面恢復、水質達標、生態修復為目標,到2035年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起步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同時提出白洋淀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淀區生態修復、保護與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和舉措,實現城市與淀泊共融共生。三是研究編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雄安新區)實施方案,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推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統籌推進雄安新區城市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雄安樣板。
(二)完善防洪排澇專項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與河北省等方面高度關注雄安新區防洪體系建設,圍繞落實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總體規劃等要求,針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城市規劃、建設、運營中存在的防洪防汛、排水排澇等短板弱項等,抓緊制定完善相關規劃,強化工程設施建設,提升雄安新區防災抗災能力。一是編制實施《河北雄安新區防洪專項規劃》、《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排水(雨水)防澇專項規劃》等,提出防洪排澇總體布局、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其中,作為雄安新區主城區的起步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為50年一遇。二是印發實施《“十四五”時期雄安新區防洪排澇體系建設、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實施方案》和2021年行動計劃,明確有關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和重點任務舉措。三是水利部等有關方面正在組織編制大清河流域綜合規劃和海河流域蓄滯洪區調整方案,從流域系統性、完整性的角度出發,考慮統籌加快建設和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天津市積極配合提升雄安新區和白洋淀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加強蓄滯洪區建設,不斷鞏固和加強區域防洪體系。
(三)加強綠色環保創新。貫徹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在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進程中圍繞創造“雄安質量”、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推動雄安新區使用最先進的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一是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因地制宜提高雄安新區綠色建筑和節能標準,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引導選用綠色建材,推動起步區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節能率分別達到75%和65%以上。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在雄安新區起步區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綠色出行模式,逐步實現到2030年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的目標。三是支持供應綠色能源。科學利用綠色電力、地熱、天然氣、生物質等能源供給方式,形成以跨區域、大容量的綠色電力為主、區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輔的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供應系統。
(四)強化立法執法保障。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指導支持下,國務院有關部門積極協調支持河北省等方面加強白洋淀生態保護法治保障,推動制定地方性法規并開展聯合執法,形成依法協同治理的有效合力。一是完善地方立法。河北省牽頭,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密切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積極支持,起草制定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由河北省人大審議通過并于2021年4月1日頒布實施。二是加大普法力度。開展相關法規政策學習宣傳和普及教育,建立完善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增強社會公眾生態安全和洪澇風險意識,營造加強白洋淀生態保護的良好法治環境。三是開展聯合執法。強化執法隊伍建設,探索跨部門跨區域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對入淀河流流經的21個縣市上下游河道200余公里開展排查,依法查處環境違法違規問題。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