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02 15:35
來源:生態環境部
減少午后氣溫高陽光強時段外出 防范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中國新聞社:我想請問當前我國臭氧污染呈現怎樣的特征?請介紹一下臭氧污染的標準和臭氧污染程度劃分。
柏仇勇: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近年來,我國臭氧污染問題逐步顯現,濃度逐年上升。2019年,全國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的41.8%,僅次于占比45%的PM2.5。夏季臭氧污染,已成為我們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攔路虎”,與秋冬季PM2.5污染成為擋在我們面前的“兩座大山”。
我國臭氧污染的基本情況:一是我國臭氧標準已提前與國際接軌。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臭氧二級標準限值為160微克/立方米,與世衛組織標準限值一致,與美國0.07ppm(約150微克/立方米)較為接近。二是近年來,全球臭氧背景濃度呈增長趨勢。平均每年上升1微克左右,與我國背景站變化趨勢較為一致。這主要與全球氣候變暖、人為污染排放量,以及區域大范圍傳輸等因素有關。三是我國臭氧污染在空間分布上與PM2.5較為一致。主要原因是,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既是光化學反應生成O3的前體物,也是PM2.5中二次組分的主要前體物。2019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既是PM2.5的污染較重區域,也是O3濃度較高區域。同時,大氣中PM2.5濃度顯著下降時,會導致光輻射增強,有利于臭氧生成,監測結果表明,PM2.5和臭氧的年際變化整體上呈反相關性。四是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其中,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汾渭平原6-7月為O3污染最重月份,長三角地區6-9月為污染最重月份,珠三角9-11月為污染最重月份。從我國北方地區到南方地區,O3峰值時間逐步呈后移趨勢。
現階段,我國臭氧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還維持在較高的濃度水平。在強日照、高氣溫、少云量、弱風力、少降雨等不利氣象條件下,將加速光化學反應,造成臭氧濃度超標。2019年,全國337城市O3平均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
據研究,O3平均濃度超過160微克/立方米,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因此大家不要談“氧”色變。臭氧在大氣平流層中是保護地球的“好東西”,近地面高濃度臭氧才是危害人體健康的“壞東西”。臭氧污染比PM2.5污染更隱蔽,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損傷作用。通常情況下,臭氧超標時段一般集中在午后氣溫較高、陽光較強的時段,在此期間只要大家盡量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可防可控”。謝謝。
對干擾生態環境監測行為 堅持絕對“零容忍” 予以“嚴查”“重處”
時代周報:2018年生態環境部開展三年行動,利用三年時間對監測數據進行檢查,想問這項工作進展如何?遇到哪些問題?如何防止信息造假?“十四五”監測進展如何,監測的目標和思路是怎樣的?謝謝。
柏仇勇:謝謝記者提問,你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情況,包括數據質量保證方面的工作。第二是“十四五”規劃,“十四五”規劃主要是講我們“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規劃的方面,我就回答你這兩個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應盡的法律責任,也是支撐排污許可制實施的重要舉措,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保障。我部高度重視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在推動排污單位落實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提升環境管理水平,推進環境信息公開等方面,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指導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2017年4月以來,先后發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24項,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方案制定、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信息公開等提出明確要求。
二是開展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專項檢查。2018年、2019年,我部檢查了長三角、汾渭平原、珠三角和環渤海等重點區域的1099家企業自行監測情況。將檢查發現的問題移交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調查核實,對涉嫌違法行為依法立案查處;向社會公布比對不合格的在線監測設備運維單位名單,提升自行監測數據質量,倒逼企業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
三是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和標準宣貫,逐步強化企業守法自律意識,提升監測方案設計、標準規范應用、數據臺賬記錄、監測報告編制水平。
今年,擬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專項檢查,通過排污單位自查、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核查、生態環境部抽查,落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責任,壓實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責任,提高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為環境管理提供精準、可靠的監測數據支撐。
另一方面,監測數據質量一直備受關注,在監測數據質量方面我們主要做了幾方面工作,也簡單給各位記者朋友們通報一下。
數據質量是生態環境監測的“生命線”。隨著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關注度日益提高,從“出門看天氣”到“出門看空氣”,關心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變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地方黨委、政府擔負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責任,對監測數據高度重視。為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可靠,我們主要從“保真”與“打假”兩個方面著手,堅持兩手抓、兩手硬。
一抓“保真”,當好“設計師”和“工程師”。“設計師”就是要做好法規制度設計與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出臺,為依法監測、懲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完成國控網空氣和地表水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實現“誰考核、誰監測”和原始數據直傳上報,從管理體制機制上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工程師”就是要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針對臭氧、細顆粒物等,建立生態環境系統的部門最高計量標準,保障監測數據準確性和儀器計量溯源性。推進國家、區域、運維機構三級質控體系建設,對生態環境監測活動進行全過程監督,從科學技術體系上確保監測數據的“準”。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