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6-02 15:35
來源:生態環境部
二、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等11個部門,共同編制完成了《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今天正式向社會發布。報告顯示:
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其中,未達標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全國1940個國考地表水斷面中,Ⅰ~Ⅲ類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3.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向好,我國管轄海域一類水質面積比例同比略有上升,劣四類海域面積同比略有減少,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4.7%,同比持平;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全國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于本底漲落范圍內。經初步核算, 2019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1%,完成年度預期目標。
以上是有關情況的介紹。謝謝!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藍天越來越多 水質越來越清 生態越來越美 但距老百姓期盼仍有差距
科技日報:我的問題是想請教柏仇勇司長,剛才您分析了2019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想請您分析一下我們國家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我們該怎么發力?謝謝。
柏仇勇: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從2019年的生態狀況公報來看,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改善。在這里,我用三個“越來越”概括表述:一是藍天越來越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持續下降,“十三五”以來累計下降21.7%,重污染天數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減少了40% ,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減少了約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減少了約90%。全國優良天數比例總體上升,2019年達82%。二是水質越來越清?!笆濉币詠砣珖乇硭畠灹妓w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體逐年減少,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累計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90%以上;全國海水水質穩中向好,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累計提高6.1個百分點,劣四類水體比例累計下降6.6個百分點。三是生態越來越美。全國生態狀況指數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域由2012年的452個增加到2019年的817個,其中12.5%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同比好轉。
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是,改善程度距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生態環境保護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仍然肩負著艱巨的任務。具體來說: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距離國家二級標準還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 平均濃度都為國家二級標準的1.6倍左右,區域空氣重污染過程時有發生;全國仍有65個國考斷面水質為劣Ⅴ類,黃河、淮河、遼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質總體仍為輕度污染;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72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情況;地下水水質總體上并不樂觀;全國近岸海域仍有13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仍有8個入海河流斷面水質為劣Ⅴ類;中西部地區自然生態比較脆弱。
生態環境監測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將用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踐行“頂梁柱”和“生命線”的神圣職責,以實際行動為支撐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謝謝。
劉友賓:請大家繼續提問。
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每日經濟新聞:我想問的是環境監測體系建設進展情況如何?今年有何重點任務?“十四五”時期針對當前環境特點和薄弱環境會有哪些考慮?在哪些重點領域加強監測網點的布局,謝謝。
柏仇勇: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十三五”期間陸續出臺了關于監測網絡建設、監測垂改、提高數據質量等三個文件,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基礎能力明顯提高。全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達5000余個,覆蓋全部地級及以上城市及部分區縣;全國地表水監測斷面總數達1.1萬個,覆蓋全國十大流域;布設全國土壤監測點位8萬余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區縣和土壤類型。
二是運轉效能明顯提高。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國家全面上收空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205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全面推行采測分離模式,1436個國控氣站和1881個國控水站均由國家統一委托運維,從體制機制上有效保證了監測與評價的獨立、客觀、公正。加快培育和規范監測市場,鼓勵社會檢測機構參與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全社會已形成由3500余家機構、約30萬從業人員所組成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人才隊伍。
三是數據質量明顯提高。堅持“保真”與“打假”兩手抓,形成覆蓋氣、水、土、固體廢物、生態遙感等多個領域的監測類標準1200余項,基本滿足質量標準、排放標準和管控標準的監測需求,構建了國家-區域-機構三級質控體系并有效運轉,嚴厲打擊監測違法行為,確保監測活動有章可循。
四是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圍繞七大標志性戰役和四項專項行動,初步建成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空氣質量預報體系和聯合會商機制,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和省級基本具備7 ~ 10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準確率達到80%以上,為重污染天氣應對和重大活動環境質量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