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4-13 15:56
來源:辰于公司
作者:甘振宇、王浩然、劉海楠、胡晨金子
“國jin民tui”是近兩年的話題熱點,國資在多個行業都有著“獨領風騷”的勢頭,生態環境行業正是典型。在這些國資之中,我們注意到有一股特殊力量——央企,正在生態環境行業大顯身手,手握大量資金,喊著“千億”口號,在項目的搶奪、對環保企業的并購方面出手不凡,被稱作“野蠻人”,似乎正在改變生態環境行業的游戲規則。對央企來說,如何找準方向用對方法快速擴張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對眾多環保企業來說,“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如何適應這樣的趨勢實現順勢而上的問題上更是焦慮重重。
辰于公司以央企進軍生態環境行業為主題,結合豐富的案例深入解析央企進軍生態環境行業的現狀、特點、模式、路徑,為央企未來的進一步擴張、環保企業的發展之策提供獨到的見解與思考。原文分為兩篇:《四郊多壘,央企已成合圍之勢》以及《機遇與挑戰并存,縱觀央企環保發展之路》。這里特別綜合發布,供大家參考。
四郊多壘,央企已成合圍之勢
我們對96家央企的生態環境發展實踐做了初步統計。截至2020年3月底,共有41家央企涉足生態環境領域[1],其中26家專門設立了從事生態環境業務的子公司或平臺(見表1)。
廣泛布局,積極拓展細分市場
分細分行業看,這些央企中有30家央企進入水務行業,固廢行業20家,大氣行業14家,環境修復行業11家,環境監測、海洋環境保護行業各3家,水務、固廢市場成為央企首選、必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環境修復領域由于剛進入發展期,因此涉足的央企數量較少,但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熱點領域(見圖1)。
圖1 41家央企涉足生態環保領域統計
1. 水務:相對成熟,央企首選
發展相對成熟的水務行業成為央企進軍生態環境市場的首選之地,30家央企入主水務行業,數量為六大領域之最。
在污水、供水等傳統水務市場,受PPP項目退潮,疊加金融去杠桿雙重影響,部分水務企業資金斷裂,央企憑借資金與品牌優勢入場。例如中交集團旗下中國城鄉在2019年6月收購碧水源10.18%的股份,之后在市場拓展上聯合中標哈爾濱、山東菏澤等多個數十億項目,效果立竿見影。中國節能則在近期控股國禎環保,借助其豐富的污水處理及項目運營經驗,加強其在水務領域的縱向延伸,布局全產業鏈。
在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新興市場,央企在政策加成下優勢更加明顯。例如三峽集團受命牽頭,探索水環境流域治理,建立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大保護生態,下屬的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內部實體平臺在2018年底成立,得益于三峽集團的鼎力支持,短短一年多時間相繼投資或成立了 19 家子公司,并通過投資興蓉環境、武漢控股等上市環保公司,迅速建立起龐大的生態環保企業群。
還有一些央企因內部市場需求大、標準高而切入。例如中石化作為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團,內部存在大量的工業廢水處理需求,與威立雅合作多年。為進一步深化合作,雙方在2016年簽訂燕山石化基地的水循環優化管理協議,將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展至整套水循環系統管理,涵蓋燕山石化基地內的冷卻水、除鹽水、工業用水、飲用水、冷凍水、污水以及消防用水,以及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
2. 固廢:空間廣闊,必爭之地
隨著水、氣治理即將進入成熟期,固廢行業作為一個規模龐大并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環境治理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樣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央企“搶灘”,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初步統計,截至2020年3月底已有20家央企進入固廢行業,參與數量僅次于水務。這其中包含11家能源類央企、2家建筑類央企以及8家重工業類央企,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本身業務運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工業廢物廢料,需要進行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換言之,這些央企本身擁有龐大的內部市場,它們從內部市場出發,進行技術積累,同時培養內部團隊,并在時機成熟時向外擴展。
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葛洲壩集團為例,其主要收入來自于建筑行業、水泥生產,這些行業產生大量廢料以及可回收材料,于是葛洲壩借此大力研究建筑垃圾在道路新材料上的應用、水泥窯在處置固廢上的應用、可回收材料的回收再造等方面新產業,牢牢抓住內部市場,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固廢處置領域發展得有聲有色。其他企業,如五礦集團以金屬礦產為核心主業,以此為契機開展礦渣、鋼渣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從事軍用、航天等重工業生產,于2016年收購凱天環保,開展重金屬廢渣治理等。
3. 大氣:上下協同,稱雄市場
隨著2018年“藍天保衛戰”打響,大氣治理進入攻堅階段。目前火電行業已達超凈排放,未來市場主要由運營驅動。非電行業中的鋼鐵行業治理和VOCs治理正或將成為非電治理主戰場,迎來轉瞬即逝的增長機會。
涉足大氣治理領域的14家央企主要是電力、石油、鋼鐵等能源類企業,這些央企的主營業務在運行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廢氣,帶來發展可期的內部市場,通過設立子公司專攻大氣治理,不僅能協同增效,還能依托集團資源拓展外部市場。調研發現,盡管有百余家企業涉足火電大氣治理行業,但頭部企業大多是電力集團下屬子公司。
例如在火電脫硝投資市場中,我國五大電力集團下屬的環保公司包括國電龍源、華電科工、大唐環境、遠達環保等連續三年占據領先地位,其中大唐環境在大氣治理市場穩穩占據中國最大脫硫、脫硝特許經營商的位置,在火電運營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獨占鰲頭。
4. 環境修復:熱點領域,未來可期
我國工礦業土壤污染嚴重、濕地面積接近紅線、沙漠化土地面積相對較大。自“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環境修復正式提上議程,重量級政策陸續出臺,推動行業步入快速發展通道。
編輯:徐冰冰
山東水發集團盲目跨界發展帶來嚴重后果,后遺癥不斷顯現。有國有資產被轉移的重大嫌疑,管理干部有嚴重的鏈條式犯罪嫌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