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薛濤年度報告(下):垃圾分類之辯—四大博弈 紅藍交織

時間:2020-01-19 09:21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潘功、李少甫、劉琪、丁寧

評論(

另一角度來看,低價值的垃圾回收體系也需要通過合理的機制安排(主要是資金)來解決,那么反而這部分可回收物的處置就需要納入公共服務領域。如上圖所示,通過前端向污染者進行收費、中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推行,都可以在整個回收鏈條中建立合理的價值體系,從而將一些外部成本內部化,擺脫純粹的財政補貼。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足夠的頂層思維來設計、構建整套體系。

比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陳家瓏老師演講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相關鏈接→陳家瓏:建筑垃圾資源化的路徑怎么走?),他說首先頂層結構上要對建筑垃圾以及裝修垃圾進行定位,是一種準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對于商業和公共服務的邊界要完全劃清,才能設計相應的運營模式。

為什么在一些城市(如許昌)就可以打通這個鏈條?正是因為許昌通過確定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公共服務屬性,政府加強監管完善了對前端收運體系的管理,同時對末端產品進行補貼,補貼的形式也可以不局限于金錢方面的補貼,如相關政策的傾斜。核心在于污染者付費,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制,這件事一定做不到。

燒了還是還田,有機垃圾處理悖論

1662024070409296.png

濕垃圾的資源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以往的固廢圈不太談論污泥的問題,但是這次我們發現伴隨著垃圾分類固廢圈很多人開始關心這個問題,(相關鏈接→通源環境何光亞:深耕污泥處置技術 開拓有機固廢協同處置);這就是說明了我們開始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統籌的看待有機垃圾了(相關鏈接→潔綠環境趙鳳秋:廚余垃圾處理技術裝備及系統解決之道)。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濕垃圾資源化(尤其是廚余垃圾)有別于建筑垃圾準公益的公共服務,是屬于純粹的公共服務領域。從處理方式來看,我們統計發現,污泥的處理方式中,大概有60%-70%采取的是填埋和焚燒。餐廚垃圾領域雖然相對好一些,但是焚燒和填埋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而最主流的路線也不過是產沼后焚燒而已。大家公認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的餐廚垃圾和污泥用焚燒和填埋的方式做非生態級別的環保處置,為何要求有機質含量和整體質量偏低的廚余垃圾非但不能燒,還必須要進行厭氧和謀求生態級別的沼渣要歸田呢?

這個悖論的核心還是我們前面多次提到的金字塔。大規模普推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的年代正是由于地溝油和泔水豬等問題嚴重,發改委推出一系列措施要求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置,這個行動也得到了我們論壇前半段主持人任連海老師大力的支持。當時發起的初衷就是為了安全,也就是我們金字塔中的第一級指標,最多到第二級(環保),完全沒有考慮第三級(生態)的要求,污泥也是同樣的。在這個背景下選擇最具有就緒度的技術就是當前的情況。但是廚余垃圾的產生直接就是建立在第三級生態要求下的垃圾分類過程當中的,對于廚余垃圾的處理自然初衷至少是生態,達到了第三級,同時也體現了理念上的先進性。所以廚余垃圾做第一級(安全)、第二級(環保)簡單的焚燒處理肯定是不行的,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金字塔的邏輯。

這個悖論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把低價值的廚余垃圾經過厭氧后去費力做沼渣的還田,而高價值的污泥和餐廚卻直接把它燒掉,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整體系統的優化、不均衡。這樣看來,有機垃圾這部分未來還會有很多故事,我相信我們在五年之內還要去來回談,曾經站在金字塔第一級和第二級上的餐廚垃圾及污泥,未來在處置路線上也勢必還要向上邁一個臺階進入生態角度的考量,從而做到有機垃圾的協同處理,系統最優化,否則邏輯上是不通的,是扭曲的。(目前已有技術可以做到高品質有機垃圾歸土,請參見→中持綠色李彩斌:解決方案+關鍵技術,有機廢棄物“中持之法”)

就緒與先進,技術創新新思考

有機垃圾的悖論背后也體現了先進度與就緒度的權衡,不是污泥餐廚不像采取更先進(生態)的技術,而是在相對較低的基本目標出發點上,市場自然會選擇更加就緒但不是符合最先進標準的技術路線。

因此,企業只考慮技術先進性行嗎?這在企業戰略制定上是個很要緊的問題。我們的福州有機垃圾論壇上,周傳斌老師也曾在論壇上談到先進度和就緒度的問題(相關鏈接→周傳斌:全生命周期視角下有機易腐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比如以黑水虻為代表的有機垃圾養蟲技術,無論從理念還是從技術角度來講,無疑都是符合先進性要求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進入工業化的持續生產(包括后端產品的消納),我們現在所處的工業化社會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上來的,那么這種非工業化的技術在推廣過程中自然會受阻。我們很多的問題都卡在就緒度上面。我們所說的就緒度主要是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技術的成熟度可保障持續運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商業模式的自洽性,項目能不能持續運轉;第三,就是與政策管理的配套程度,只談先進不談就緒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這也是談論垃圾分類中某些流派容易出現好高騖遠不接地氣的原因之一。每個技術的背后都應該探究其是否存在就緒度的風險,這是我們做技術研發特別重要的一個思考點。技術的創新不能脫離政策、市場、商業的研究。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先進度與就緒度之間的平衡問題。

分散與集中,均衡共存效率最大化

1662024107521700.png

另外一點這兩年談的很多的問題就是分散和集中。分散本身是小循環的,也是更生態的;而集中是工業化的,不生態的,但往往是非常就緒的,這是我們在垃圾處理方面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博弈。到底選擇分散的技術還是集中的技術?在有機垃圾角度來看,分散式的處理設備非常多,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垃圾量逐漸增長的過程當中,存在一個臨界點,使得分散式處理出現規模不經濟,也就是逐漸效率下降的過程。隨著垃圾量繼續增長至一定數量時,集中式處理便顯現出來規模效應。因此我們說有機垃圾處理的技術選擇一定是一城一策、一時一策,分散與集中不是完全的對立關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合理的配置均衡點,使得分散與集中處理并存并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1662024145972285.png

垃圾焚燒方面亦是如此。日本的垃圾焚燒相對偏分散,每個區建造垃圾焚燒廠處理自己區內產生的生活垃圾,可以說是追求絕對公平的方式來開展。但是在中國則不同,我們有很多大規模的焚燒廠,這里面有很多社會學的問題,也有公共管理的問題,也有先進性和就緒性的問題。日均處理規模達到兩百噸甚至三百噸以上時,以爐排爐為主要工藝的集中垃圾焚燒才能體現出效率優勢。而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一些相對垃圾產生量較小的地方也會進行區域的集中,在合理收運范圍內整合其他縣、鎮的垃圾統一進行焚燒,也就是所謂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常規模式。首先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方式可能能提高效率,但是公平性有所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小型化分散技術的不成熟(不就緒),導致垃圾產生規模較小的地區沒有技術可用;另一方面則是運距的考量,當收運距離較遠或協調成本較高的時候,這種模式就失去了原有的效率優勢。

分散與集中,產廢源是命脈

分散和集中的博弈也會在不同的地域帶來發展機會,因為在政府的決策中有一個權衡的空間。比如規模在兩百噸(每日)以下的垃圾焚燒,爐排爐技術適應不了,所以才會有熱解爐多年的嘗試,但是后者多年來被證明不成功。昨天陳德珍老師對熱解氣化技術在我國為什么不成功,講的非常透徹(相關鏈接→陳德珍:熱解氣化技術在生活垃圾領域的難點與破解思路)。企業謀求技術突破去解決小而分散的問題,這才有了續盈和陳老師的合作(相關鏈接→合續環境李文生:改變鄉鎮生活垃圾的收集處理模式,是政府期待的更好選擇)。而在中國大型的城市,包括大型的縣城,我們當然會選擇集中的方式進行處理。在報告的上篇中我們通過數據觀察看到兩千噸的爐子在新一線城市非常多(相關鏈接→薛濤年度報告上:大數據盤點固廢環衛行業及十大影響力企業)。在中國現有的國情下,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的處理方式,但是當運距超過50公里的時候,集中處理所帶來的成本增加超過了效率所帶來的成本降低,也就是說不如不集中,那么這里面就留下一個很大的需要技術突破才能解決的市場空間,就是續盈爐所想打通的空間,我們希望這樣的技術能夠有所突破。

1662024186324449.png

分散與集中,除了我們說的布局上的難題和由此帶來的其他技術的發展機會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角度,就是結合廠網一體的前后端角度統一來看,分散是藍海,集中是紅海。收集容易的集中處理模式大都都相對很簡單,比如垃圾焚燒,擴張也相對容易,同一套體系幾乎可以直接搬到一個新的項目,這樣的領域往往很容易轉變為紅海。而餐廚垃圾項目為什么難?我們在去年的演講中也提到(相關鏈接→薛濤:四維集約,合縱連橫—固廢產業年度盤點),就是因為它過于分散的垃圾產生端帶來了收集的困難。要想保證一個城市的餐廚垃圾全部進入一座設施進行處理需要政府端強有力的政策和監管支持,同時也需要收運企業有非常高的專業性。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個不能一刀切的,不能像垃圾焚燒擴張的形式,又回到了“一城一策”和“一時一策”的問題。我們研究過瀚藍的餐廚垃圾收運的管理系統,就是通過控制我們的分散產生源提高效率。在這種情況下,模式相對復雜,需要的專業度較高,這樣的企業和項目就能抵抗外來資本的力量,能有效的抵抗簡單模式的沖擊。我們認為在分散處理中間實際上提供了商業模式探索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1662024214257551.png

同樣的收運問題在危廢領域也較為突出。要想做好這方面的比較優勢,就需要走向客戶價值提升的服務內涵,正如傅老師的演講當中也提到了,未來的固廢產業必將走向前端的服務(相關鏈接→傅濤:兩山視角下的固廢產業未來)。比如首聯在廣州開發的油途系統,實際上就是為前端產廢點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同時通過資源整合共享額外收益,同時也產生了更高的競爭壁壘,掌握產廢源就掌握了整條產業鏈。想讓技術的領先優勢實現護城河,我們有時候確實還要研究技術和商業模式之間的共振關系。你開發的東西一定要伴隨著技術的優勢,形成商業模式的突破,兩個疊加的時候,護城河才是最強的。

昨天報告里提到的江蘇危廢供大于求的情況,不光是要靠運營的效率提高解決,也一定會有一個走向前端服務的網絡化的關系,才能帶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相信未來十年肯定不是能夠簡單用資本,用量繼續能夠獲得優勢的,尤其在分散領域,尤其需要復合的競爭優勢。

結語

對上述垃圾分類影響下的固廢領域的四大博弈和三不可能之間的矛盾,我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解決方案,本次報告只是力圖為大家在紛繁的各方意見中提供一些用于探究的標尺,旨在為地方政府在考慮固廢處置可持續和公共管理接口方面提供“一步與多步”的規劃思路;為企業家、技術創新者們從合理戰略戰術、技術發展的可持續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從本質上而言,企業若想長期穩定盈利和發展,還需在全面了解政策環境、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持續提供客戶價值,為客戶提供具有“就緒度”的解決方案。在“無廢城市”推進過程中紅藍交織出現的時候,希望我們行業的優秀企業們正在做好相應的準備。

固廢趨勢聚商討, 紅海競爭真紛擾

藍海暗礁亦慘烈, 還看技術與商業

垃圾分類觀點多, 三叉戟把邏輯說

偏激空想烏托邦, 三不可能是硬傷

一步多步規律找, 金字塔基不能倒

公共商業邊界明, 兩網融合方能行

先進還得要就緒, 技術原力是創新

分散集中要權衡, 公平效率應運生

編輯:陳偉浩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