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03 14:14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
作者:范彬等
影響農民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糞液意愿的因素包括:衛生風險、勞動強度與環境和應用技術。衛生風險是指直接接觸過程產生的衛生風險,包括人工運輸、人工施肥等;間接暴露風險,包括作物食用、大氣揮發等。隨著大規模農民外出務工,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程度遠高于鄉村勞動力的老齡化程度,這也就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缺失,而無害化衛生廁所中液肥的清掏、運輸和施用等都需要勞動力,此類工作伴隨著臭味以及臟物的視覺沖擊,這也是現代鄉村居民所反感的事情。應用技術方面包括如何增加施肥的便利性、如何控制施肥比率、如何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等問題。
2.2 技術模式的局限性
根據全國愛衛辦推薦的相對成熟并已大力推廣使用的無害化衛生廁所主要有六種技術類型: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斗式、三聯沼氣池式、糞尿分集式、完整下水道式和雙坑交替式廁所。2014年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和使用分布情況統計如圖1所示。
圖1 2014年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和使用分布情況
至2014年,我國鄉村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僅為55.2%,東部沿海地區的鄉村普及率可達70%以上。鄉村無害化衛生廁所的使用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沿海地區大多選擇使用三格化糞池式廁所;中西部地區主要選擇三聯通沼氣式廁所、完整下水道式廁所和三格化糞池式廁所;北部地區主要選擇雙甕漏斗式廁所、完整下水道式廁所和三格化糞池式廁所;東北地區由于天氣寒冷原因,鄉村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較低,吉林地區主要選擇糞尿分集式廁所,黑龍江地區主要選擇完整下水道式廁所。基于鄉村無害化衛生廁所的使用分布情況進行討論,認為鄉村改廁技術模式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常規衛生系統是否普遍適宜于鄉村地區
以完整下水道式廁所為代表的常規衛生系統在舒適度、感官度和衛生性方面均優于其他類型廁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新鄉村建設的推進,其在鄉村地區越來越受歡迎。2014年底,完整下水道式廁所的普及率已達19.5%,這表明我國鄉村經濟發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調查顯示,在安裝完整下水道式廁所的村莊大多沒有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集中式化糞池處于外溢、滲漏狀態,這嚴重污染周邊環境。為了預防衛生疾病和保護生態環境,鄉村污水治理是必需的,但是受籌資能力不足、產業技術能力不足和組織管理能力不足的制約,我國鄉村污水治理工作進展較慢。截至2015年末,鄉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僅為11.4%,而出戶污水能夠滿足環境排放標準的比例更低。
毫無疑問的是,以水沖廁所、管道排水、末端處理的常規衛生系統為農民提供了現代化的衛生服務,但是常規衛生系統一方面將大量的糞尿等資源廢棄,另一方面為應對污染問題又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對污水等進行處理。盡管常規衛生系統中也提倡資源回用,卻由于技術經濟上的可行性不佳,收效甚微。批評常規衛生系統的缺點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摒棄使用該系統,相反,由于鄉村地區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居民需求等具有多樣性,常規衛生系統作為一種成熟的現代化衛生模式,在我國鄉村衛生、環境與污染治理中仍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鄉村地區選擇常規衛生系統時應統籌考慮,合理規劃。
(2)非水沖衛生系統持續“遇冷”
非水沖廁所,通常是指為節約和保護水資源而不使用任何沖洗水,包括糞尿分集式廁所和雙坑交替式廁所。在合理的設計、運行和維護下,其能夠為居民提供較好的衛生條件,還能夠產生有機肥。然而,非水沖廁所在我國鄉村改廁工程中的選擇使用率僅為3.6%,其應用主要是在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較低的地區,如吉林,甘肅,內蒙古,山東等。在吉林省鄉村地區,推廣糞尿分集式廁所已經給當地農民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健康和環境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生態小鎮建設項目中,糞尿分集式廁所曾為高層建筑中大約3000名居民提供衛生服務。自2009年起,該項目中糞尿分集式廁所逐漸被傳統沖水廁所替代、更換。其主要原因是不合理設計、建設和維護所引起的臭氣問題,以及居民認為干式衛生是現代化城市生活倒退的意識所引發的抵觸心理。有趣的是,在內蒙古地區的改廁工程中,幾乎沒有農戶選擇使用糞尿分集式廁所,而雙坑交替式的選擇使用率高達50%。
盡管非水沖廁所在世界各地的應用工程中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南非將糞尿分集式廁所作為可持續的衛生廁所選擇,但是非水沖廁所在我國鄉村改廁過程中一直備受冷落,作為決策者政府也并沒有對無水廁所表示過多的關注。這也表明了非水沖衛生系統越來越不受人們歡迎的根本原因是其不符合現代化生活文明對廁所的要求。實際上,在我國不發達鄉村地區也可將非水沖廁所推廣應用,以解決短期內(3~5年)的衛生需求。
(3)鄉村地區繼續發展沼氣廁所是否可持續
為滿足能源需求和減少環境污染,沼氣技術在中國鄉村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在我國鄉村地區,三聯沼氣廁所的普及率已達21%;在中西部地區,已有3000萬農戶修建了沼氣廁所。在2011年后,沼氣廁所的選擇使用率逐漸下降,沼氣廁所的用戶增長率趨于平緩。這是由于戶用沼氣池的主要原料是畜禽糞便,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新鄉村建設的推進,集約化養殖是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鄉村散養戶的減少導致了戶用沼氣池的原料缺失;另外,秸稈并不適合于單一發酵,尤其是戶用沼氣技術,通常秸稈與畜禽糞便的聯合發酵來提高發酵效率。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大約有33萬座戶用沼氣池報廢,或棄為化糞池,其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原料、出現故障、勞動力不足、沼氣使用不便等。
為滿足鄉村發展規劃,我國政府越來越偏向于鄉村地區的沼氣工程建設。規模化沼氣工程在能源效率、社會影響和環境表現方面均優于戶用沼氣池,而在經濟性和技術應用方面弱于戶用沼氣池。在戶用沼氣池和規模化沼氣工程的選擇上應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