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03 14:14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
作者:范彬等
導語: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我國鄉村地區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即鄉村改廁事業,旨在通過建造衛生廁所,有效防止糞源性傳染病的傳播,提高鄉村地區的衛生等級和環境質量。據統計,2015年全國鄉村地區衛生廁所的普及率達76.1%,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為55.2%,其中東部沿海地區衛生廁所的普及率高達90%以上,總的來說,我國鄉村改廁事業進展較為緩慢,但也還是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衛生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回顧了我國鄉村“廁所革命”的發展進程,指出了當前鄉村改廁進程中存在政策的短視性、技術的局限性和管理的粗放性等問題,提出鼓勵并推廣以源頭資源化為主、末端處理為輔的區域污染綜合治理模式的建議。
隨著我國鄉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已進入中等發達階段,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改善,鄉村居民對人居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現代化生活文明的迫切追求。然而,我國現階段鄉村“廁所革命”是以防病防疫、糞便無害化為目標,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與現階段鄉村發展的進程嚴重脫節。因此,在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內,作為推動者的政府應對我國鄉村“廁所革命”的目標和發展方向進行深思、重新定位。
基于文獻資料和統計數據調研,回顧了我國鄉村“廁所革命”的發展進程,對當前“廁所革命”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議。
1我國鄉村“廁所革命”的發展進程
我國鄉村廁所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已獲得了高度重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提出了開展“兩管五改”運動(即管理糞便垃圾、飲用水源,改良廁所、畜圈和禽圈、水井、環境和爐灶),其中改良廁所、畜禽圈的手段是簡易的,僅基本實現了“人有廁所、畜有圈、禽有窩”的標準,這種廁所只是基本符合衛生要求,并未達到衛生廁所的標準。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初,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沼氣化”運動。這種沼氣池大多是將戶用廁所、禽畜圈和沼氣池聯在一起,即“三聯通沼氣池”。然而在缺乏沒有理論基礎研究、技術指導和專業施工隊伍的情況下,這一時期建成的沼氣池問題突出,且正常運行產氣的寥寥無幾。這一時期,也沒有提出明確的“廁所革命”的任務和目標。
1990年,我國在《關于我國鄉村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中,明確提出了衛生廁所的定義,將衛生廁所的普及率列為初級衛生保健指標;1991年,在《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將提高鄉村衛生廁所的普及率作為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任務目標之一。1996年,鄉村改廁任務目標被提出列入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五年計劃,由此我國鄉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2010年啟動以鄉村改廁為重點的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鄉村地區衛生廁所的普及率快速提高。至2015年,全國鄉村衛生廁所的普及率達76.1%,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普及率為55.2%。
2我國鄉村改廁事業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鄉村改廁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健康、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以下從鄉村改廁事業中的政策、技術和管理三個方面去探討鄉村“廁所革命”中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的短視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在各種矛盾、問題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壓力下,政府通常會制定出一些在短期內能夠解決問題或產生經濟效益的政策,但是這種政策在實施一段時間后會產生另外一些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給政府利益、社會利益和公眾利益所帶來的損失及危害甚至要超過最初要解決的問題所引發的利益損失,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就是政策短視性的一種具體表現。我國近二十年的鄉村廁所革命對鄉村地區傳染性疾病的防控、農民衛生習慣的改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已經初見成效,然而在政策方面的短視性主要體現在:
(1)忽視鄉村居民對現代化衛生標準的追求。廁所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生活文明要求廁所滿足三個標準,一是衛生性,指廁所能夠滿足衛生防疫的要求;二是舒適性,指廁所在感官方面不至于讓人感到不適;三是便利性,指人們能夠方便地使用廁所,通常廁所應安裝在室內。在推廣的六種無害化衛生廁所中,除了以水沖為主的三格式化糞池廁所、完整下水道式廁所是現代化衛生系統的代表,其余四種均不符合;目前鄉村改廁的目標僅定位在對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以達到防病防疫的需求,而廁所大多依然還是簡陋的,其外貌、舒適度和便利性方面并沒有達到現代化的標準。
調查顯示,在經濟發達地區的鄉村,普遍存在“一戶兩廁”現象,即室內、室外各有一個廁所,其原因是隨著自來水供應、下水管網的建設,在室內建設水沖廁所逐漸成為了體面的象征,而室外的已修建的衛生廁所則可能成為了擺設而棄用,或者為了適應舊的生活與生產習慣(特別是老年人的習慣)而暫時保留。如果鄉村改廁還是遵循以前的改廁模式,那么在未來幾年內勢必會引發“二次廁所革命”,進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也會引起農民對反復改廁的反感。
(2)積極倡導無害化后糞液的農業回用,但忽視居民或農民對現代化勞作條件的追求。作為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我國利用糞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糞肥不但能夠為植物提供生長所必需的無機和有機元素,還能對土壤進行有效的改良,然而農民利用無害化衛生廁所產生液肥的意愿是不容樂觀的。任麗華等對浙江省鄉村衛生廁所的無害化處理效果進行調研,發現僅36.5%的農戶使用化糞池第三格出水作為液肥,55.5%的農戶將化糞池出水排入市政下水道,8%的農戶將化糞池出水直接排入周邊水體中;周自嚴等對廣州市鄉村衛生廁所的無害化處理效果進行調查,發現2013年無害化衛生廁所的合格率為82.3%。但是僅46.5%的農戶使用三格化糞池廁所的第三格室出水作為液肥,其余的則將出水排入市政下水道中。那么在沒有市政下水道,而農民不愿使用糞液作為肥料的地區,糞液將何去何從。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