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19 09:1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易美麗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說,“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常紀文是率先將這項時尚事業帶到家鄉的學者,擼起袖子加油干了兩年多,他的農村垃圾分類實踐之路走得怎樣?近日,中國固廢網再次約訪了常紀文,聽他講述了實踐后的新思考。
2016年5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和他的朋友自籌了10多萬元,在家鄉湖北省監利朱河鎮李溝村置辦了520個垃圾桶,豎起20塊宣傳牌,發起了一場鄉村垃圾分類的實踐探索,他說,“這是出于愛家的情感,想為老家做點事情。而作為學者,如果學問不和實際相結合,那學問就是空中樓閣,出的主意也不會接地氣。”(詳情請點擊:農村垃圾分類:一位學者的鄉村實踐)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說,“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這位率先將這項時尚事業帶到家鄉的學者,擼起袖子加油干了兩年多,他的農村垃圾分類實踐之路走得怎樣?近日,中國固廢網再次約訪了常紀文,聽他講述了實踐后的新思考。
“成績有一些,但不是太好”
早在2016年3月,新一輪的城市垃圾分類潮還沒興起,從浙江金華農村調研后大受啟發的常紀文,自己在家鄉干起了鄉村垃圾分類的實踐。因為他,坐落在江漢平原南端的一個不知名的村落——李溝村,成了湖北省最早自行推進垃圾分類的村子。
“這兩年,國家政策環境越來越好”,常紀文表示。
2017年3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印發,帶動了垃圾分類新熱潮,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快步進入了實施階段,美麗鄉村建設再升級。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催化下,垃圾分類工作也駛入了縣市、鄉鎮的快車道。
李溝村所在的監利縣這樣的背景下也加大了農村垃圾治理力度,一組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4月,監利縣累積整合資金5600多萬元,購買垃圾桶19萬個、各類垃圾轉運車輛500輛,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覆蓋縣鄉村的三級垃圾收集處理體系。
常紀文表示,政府的投入在村里也有了體現,2016年的時候,村里的垃圾由專人用三輪車收集,現在縣里給升級成了電動垃圾收集車,收集好后統一拉到縣里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政府解決了垃圾收運處置的問題。 這些改變讓常紀文很欣慰。
新配備的電動三輪車
不過,在政策的紅利在大速率地向鄉村傾斜的同時,從實操層面講,鄉村環境治理尚處在初級階段,要想讓垃圾分類真正在農村落地生根,絕非易事。對此,常紀文沒少下功夫。
比如垃圾桶投放這件事,就很有門道。
常紀文說,“2016年,我們自籌了520個垃圾桶,但由于村里兩三天收運一次垃圾,之前配備的垃圾桶容量太小,村民門口的垃圾經常堆成小山。” 怎么辦?2017年12月,在常紀文的努力下,葛洲壩綠園集團出資為每戶村民免費發放了兩個150L的大垃圾桶,同時,在村里的主要路段也配備了200對。
每對垃圾桶包括一個綠色的和一個灰色的,上面依然編著號碼,寫著 “李溝村”、“可腐爛”或者“不可腐爛”的字樣
“換成大垃圾桶,裝垃圾就夠用了。”可是沒過多久,常紀文又發現了新問題:由于垃圾桶質量很好,容量也大,很多村民就把新垃圾桶搬回家當起了儲物桶,還有些人直接將濕垃圾倒進垃圾桶中,造成垃圾收運困難。
前不久,常紀文組織村民代表12人前往湖南省寧鄉市陳家橋村參觀學習,考察了當地的垃圾分類、污水收集處理、鄉村美化、民主管理、鄉村產業等。過程中常紀文發現,陳家橋村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而他們的做法是在每個垃圾桶的底部打一個洞,這樣既防止村民把桶拿回家,也能引導村民將濕垃圾用垃圾袋裝好。但打洞也有一個弊端,垃圾滲濾液容易流出來。
常紀文等在寧鄉考察
對此,常紀文說,“這些細節里有學問著呢,需要不斷摸索,暫時我們村垃圾桶還沒打洞,我要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辦。”
這兩年,為提高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常紀文多次回鄉宣講,他的父親、兄弟在他的影響下,也加入了垃圾分類推廣的隊伍。去年9月,常紀文又回到村里,給村委會,給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民理事會代表40人講解垃圾分類。而在接受完這次采訪的第二天,常紀文還要馬不停蹄地趕回縣上,給縣委中心組講生態文明建設與污染防治攻堅戰,其中也會著重談到農村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
常紀文到村委會給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民理事會代表講解農村垃圾分類
“兩年半來,有一些成績,但成績不是太好,垃圾分類意識的提升不是一時半會能實現的,需要一兩代人的努力。” 常紀文對自己干的事坦誠而不無感嘆。
錢從哪兒來
近年來,在政策的加持下,農村環境治理進度突飛猛進,遺憾的是對于誰來掏錢這件事,卻一直沒有被嚴肅、認真地對待和討論過,自始至終,資金都是農村垃圾治理無法繞開的瓶頸之一。在不太富裕的李溝村,垃圾分類的錢從哪兒來也讓常紀文感到有些苦惱。
常紀文通過調研算過一筆賬。以前,李溝村每人每年收20元的垃圾處理費,如果按一個村500戶,一戶5人來算,整個村子一年收上來的費用大概是5萬元。而實際需要多少錢呢?一個村子要配備垃圾桶,宣傳板,日常環衛需要8人,再加上管理費用、運費、環衛裝備投入費用等,測算下來,每人每年至少需要補貼80-100元才夠用。另外,如果有機垃圾直接在村上進行處理的話,建設一個陽光房還得投入至少10萬-20萬元。
2018年,城鎮化背景下,李溝村實施合村并點,原孫橋村共270戶并入,這樣一來大約需要新增垃圾桶300對。這一筆不小的費用從哪里來?讓常紀文欣慰的是,如今,300對垃圾桶即將有著落,上海奧圖環衛設備有限公司打算贊助,目前正在洽談中。
硬件解決之余,為了激勵村民,調動村民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常紀文還打算接下來每月或兩個月對每家每戶門前門后的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開展打分評比,獎勵一次。“垃圾分類需要有獎懲,不過有錢才能獎懲,比如垃圾分類搞得好,可以免收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用。因此,未來,這一塊也缺一筆資金,目前還沒著落。”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