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10 09:1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葉馨
文章導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這關系到13億多人生活環境的改善。監利朱河鎮李溝村,是湖北省最早自行推進垃圾分類的村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和他的朋友自籌資金給村里置辦了分類垃圾桶和宣傳牌。新年伊始,中國固廢網走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聽常紀文講述了他的回鄉見聞與農村垃圾分類實踐。
“春節回鄉,發現村里垃圾分類開始全面鋪開,房前屋后比以前干凈多了,河道里淤積的垃圾全被清走,村里環境整潔多了!”
丁酉年的立春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間面積不大卻整潔明亮的辦公室里,常紀文,這位國務院智庫專家,向中國固廢網講述了他的回鄉見聞和他的垃圾分類鄉村實踐。
520個垃圾桶 耳目一新的李溝村
“給老家買垃圾桶、樹立宣傳牌,發起垃圾分類收集,出于愛家的情感,只是想為老家做點事情。”常紀文說,他從小生長在湖北監利朱河鎮的李溝村,是這方水土養育了他。
520個分類垃圾桶,是常紀文去年5月到浙江金華的農村調研之后,給鄉親們送去的禮物。李溝村,位于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河渠密布,是名符其實的水鄉。但村里衛生臟亂差,村民習慣將垃圾往河邊倒,白色垃圾隨處可見。常紀文說:“金華金東區的農村,大街小巷干凈得很,房前屋后看不到一丁點垃圾。看到人家的村子越來越漂亮,你的村子越來越臟,你會感到自責。”這種對比,刺痛了他。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常紀文到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農村考察,東部地區的很多農村都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從垃圾分類起步,環境整潔。“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看了以后很是羨慕。”他說,浙江金華金東農村的發展模式,給了他很大啟發。
監利縣朱河鎮已經開始了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工作,有專門清掃和運輸垃圾的人,因此金東簡單易懂的垃圾分類模式,完全可以在李溝村推廣起來。他立即與生產分類垃圾桶的廠商取得了聯系,自籌資金近5萬元,購買了520個分類垃圾桶,直接寄到了村里。
“我希望,鄉親們的環保意識可以從小小垃圾桶開始逐步改變,讓我們的家鄉越來越美。”常紀文說,他的舉動,引起了村長、村支書的重視。
近2000村民,大大小小約500戶人家,每戶都領到了一套組合式的分類垃圾桶:并列的兩只桶,綠色的桶身上標注著“可腐爛”的字樣,灰色桶身上標注著“不可腐爛”。這樣區分垃圾,就算分不清“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概念,村民也容易理解它。為防垃圾桶丟失,村里還在桶身上噴寫了“李溝村”的字樣,并從1到520進行了編號。
去年國慶,常紀文回鄉省親,發現分類桶用的不是很好,村民的意識還沒跟上,垃圾還往河坡邊上掃。“村委會如果組織大家把村里搞整潔了,搞漂亮了,外出務工的人會感到自豪,有歸屬感。”他找到村領導說,“建設美麗鄉村,大家也會愿意出力。”
春節再回老家,李溝村家家戶戶都在使用分類垃圾桶了,江蘇福斯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老總徐衛星還友情參加,親自設計并出資幫助村里立起了20塊垃圾分類收集的宣傳牌。常紀文和村里人聊天,發現大伙兒已經初步形成了垃圾分類的意識。
“農村的糞坑消失了,要跟得上形勢”
“現在農村的糞坑已經消失了。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農村的垃圾構成也發生了改變。”
曾經,村里每家農民都會養牛養豬,每家都有一個圓形的糞坑,將牛豬的糞便和腐壞的菜葉子投進去堆肥,是很好的農家肥。常紀文說,讀大學的時候,每次回去幫家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糞坑清開堆肥。到后來,養豬不掙錢,不如外出打工,養豬的人漸漸少了。從前養牛耕田,而現在村里已經大都實現機械化耕作,外出務工的村民都開始買養老保險了,養牛的人漸漸少了。做飯,以前燒柴火,現在燒煤、燒氣,煤渣子該往哪里扔?過去,農村的垃圾基本上都是有機的,后來田埂上難以降解的垃圾隨處可見,有大量的白色垃圾,還有農藥瓶……令人觸目驚心。
“農村人的生活方式開始城市化,傳統的生活用具已經被工業化的用具所取代,農村的垃圾結構也發現了根本的變化。”常紀文說,二十多年來,這種改變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近年,通過調研,常紀文了解到垃圾分類對于建設鄉村的重要性。“湖北從2015年開始規定城鄉垃圾實行統一清運處理,中央也高度重視環境問題。”他說,沒想到中央的文件出臺那么快。去年11月,住建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去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習總書記指出,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到13億多人的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到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今后,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的覆蓋范圍。
編輯:葉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