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1-14 15:19
來源:濟南市環保局
三、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壤污染狀況尚未摸清
近幾年濟南市已開展了部分土壤環境調查和監測工作,但總體上來講,調查工作不系統,調查內容不完整,調查數據較為零星分散,且點位數量少、調查精度不足。由于土壤中污染物流動性弱,前期調查采樣網格大、點位少致使土壤監測數據只能從宏觀上獲得土壤污染的總體狀況,難以精確圈定土壤污染的分布范圍、面積和強度,調查結果仍不能全面有效的反映全市土壤污染狀況。另外,各部門開展的土壤調查依據標準和要求不同,檢測項目不一,數據整合、分享的難度較大。
(二)農用地土壤污染控制難度大
農用地土壤污染來源廣泛,受污水灌溉、大氣沉降等多種污染途徑影響,外源污染源頭控制難度較大。農業面源污染影響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散養畜禽量大、面廣,環境保護水平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不高,對土壤造成潛在的污染風險。
(三)污染地塊土壤治理工作壓力大
工業企業長期粗放的生產方式,導致各種有毒有害物質通過滲漏和排放等途徑,在其原址和周邊土壤中累積,極易形成污染地塊。濟南市屬于老工業城市,能源和產業結構偏重,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大量工業企業被關停并轉、破產或搬遷,以東部老工業區為代表的遺留工業企業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環境安全隱患突出。工礦企業尾渣、危險廢物等各類固體廢物的不規范堆放和處置等,也會污染周邊土壤,污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四)土壤污染管理與技術體系尚待建立
我市土壤治理與修復仍處于起步階段,土壤修復的全過程管理和成效評估尚缺乏明確的依據。土壤污染修復的技術能力尚顯薄弱,尚無大面積較成功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案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工程實踐和經驗還比較缺乏,技術的成熟度、適應性、有效性和復制性都尚待提高。土壤治理修復產業發展尚不成熟,整個產業市場基本處于無序化狀態,工程技術人才缺乏,技術體系的建立尚處于起步階段。另外,土壤污染防治資金來源途徑少、缺口大。與大氣治理和水治理不同,土壤污染治理的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且費用更加昂貴,土壤污染治理巨額資金的穩定來源是持續治理的關鍵。隨著濟南市東部老工業區的搬遷,大量污染地塊面臨場地評估與修復,修復資金可能是制約工作進展的瓶頸問題。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濟南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牢固樹立以風險管控為主線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思路,本著污染防控為主,風險管控優先的原則,以保護農用地資源、保障農產品質量、確保人居環境安全為重點,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體系,努力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二、規劃原則
摸清底數,對癥施策。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為重點,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摸清污染狀況,識別風險等級,針對不同土壤污染程度及土地利用情況,實施分類分級的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措施,提高防治成效。
突出重點,保障安全。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出發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用地污染管控。以東部老工業區為示范區,以冶煉、焦化、化工類污染地塊為重點,以提升和改善受污染土壤環境質量、保障人居環境健康為出發點,穩步推進污染地塊土壤治理修復活動。
試點先行,創新驅動。開展受污染土壤管控與治理修復試點,總結治理修復經驗、研究總結成熟有效的關鍵技術,加強示范推廣和技術指導,逐步提升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的能力。推進土壤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為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提供堅實技術保障。
三、目標指標
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到2020年,完成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劃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面積、治理與修復面積、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建立全市污染地塊名錄,實現動態更新;建立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及治理修復試點工程,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
(一)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
以耕地為重點,兼顧園地和林地,圍繞已有調查發現的土壤污染點位超標區、土壤重點污染源影響區與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區域,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和污染程度,綜合評價土壤污染環境風險;開展土壤與農產品協同調查,初步查明土壤污染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全面排查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農藥、焦化、電鍍、制革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疑似污染地塊;開展在產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疑似污染地塊基礎信息收集和初步采樣調查,摸清土壤污染狀況及污染地塊分布,初步掌握污染地塊環境風險情況,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
二、農用地土壤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
(一)分類實施農用地風險管控
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結果,對受污染耕地分類進行風險管控。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由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制定農用地安全利用方案,報所在地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上傳農用地環境信息系統。安全利用類耕地優先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輪作、兼作等風險管控措施,阻斷或減少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進入農作物,尤其是可食部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針對主要農作物種類、品種和農作制度等具體情況,推廣低積累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等農藝調控措施,降低農產品有害物質超標風險。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實施跟蹤監測,根據效果及時優化調整安全利用措施。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